景德镇泄火的小巷子,景德镇解忧的小巷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5:55:47 来源:原创内容

景德镇泄火的小巷子,这名字听着就带着点江湖气。朋友第一次和我提起时,我还打趣说,这巷子难不成是专治上火的地方?他神秘地摇摇头,说你去走走就知道了。

那是个梅雨刚过的清晨,青石板路面上还泛着水光。我刚拐进巷口,就听见拉坯机嗡嗡的声响,像是什么古老的催眠曲。顺着声音往前,看见半掩的木门里,有个老师傅正弓着背揉泥巴。他手上的青筋和泥浆的纹路几乎长在了一起。

泥与火的相遇

“这泥巴得有脾气。”老师傅头也不抬,忽然冒出这么一句。他说年轻人都去用现成的瓷土,可他偏要自己配料。有时候泥浆太稠,有时候太稀,得反复调整,急不得。“手上沾着泥,心里那点烦闷就跟着揉出去了。”

我站在那儿看了半晌,忽然明白为什么这叫泄火的小巷子。看着泥团在转盘上慢慢立起来,变成匀称的坯体,那种从混乱到有序的过程,确实能让躁动的心安静下来。

往巷子深处走,空气渐渐温热。那是从龙窑里散出来的余温。烧窑的师傅说,他们管这叫“窑火气”。最旺的时候,窑里的温度能到一千叁百多度,把泥土变成晶莹的瓷器。

“你看这釉色,”他指着一排刚出窑的青花碗,“火候差一点,蓝色就出不来这种味道。”他说每次守窑都要两天两夜,盯着火苗的变幻。那种专注,让人忘了时间,也忘了外面的世界。

我想,这或许就是景德镇解忧的小巷弄的魔力所在。在这里,烦恼像那些不合格的瓷坯一样,被重新打碎,回到最初的泥土状态。

巷子不长,却藏着七八家作坊。画青花的老人戴着老花镜,一笔一画勾勒着缠枝莲;修坯的年轻人小心翼翼地削去多余的边角;还有坐在门口吹釉的妇人,她手里的器物转得又快又稳。

有个在这里学了叁年手艺的年轻人告诉我,他当初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来的。现在他每天和泥巴打交道,虽然手上磨出了茧子,心里却踏实了。“捏泥巴的时候,你得顺着它的性子来,强求不得。”

这话让我想了很久。我们总是在生活中较劲,和自己较劲,和别人较劲。可在这里,你不得不学会等待——等泥沉清,等坯晾干,等窑冷却。这些等待,反而成了一种疗愈。

黄昏时分,我再次走过那条景德镇泄火的小巷子。夕阳把斑驳的墙壁染成暖黄色,那些忙碌了一天的人们,正叁叁两两地坐在门槛上喝茶。他们的手上还沾着泥点,脸上却带着满足的平静。

也许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条小巷弄,不一定在景德镇,但一定要有个地方,能让你慢下来,亲手创造点什么。在塑造泥土的过程中,我们何尝不是在重塑自己?

离开时,我又听见拉坯机的声音。这次它不再陌生,反而像这条小巷子的心跳,平稳,持续,承载着无数人的故事,也抚平着无数人的焦虑。那些被揉进泥里的情绪,那些被窑火烧掉的烦躁,最终都变成了瓷器上温润的光泽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