济源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济源初中生时薪50元
这几天在小区业主群里,有个话题特别火——邻居张姐家的孩子,刚上初叁,居然靠给同学补习英语,一小时能挣五十块钱。这事儿传开后,整个群都炸锅了。
那孩子我见过,叫小雨,戴个黑框眼镜,平时见面总是腼腆地笑。张姐说,最开始就是同桌家长找上门,非要让孩子帮忙辅导功课,说小雨讲题比补习班老师还明白。后来口碑传开了,现在每周都有叁四个同学固定来家里学习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很多
说实话,我第一反应是震惊。14岁,这不就是背着书包上学放学的年纪吗?怎么突然就成“小老师”了?但转念一想,现在城里的家长为了孩子教育,真是舍得下本。找个大学生家教一小时少说也得一百多,像小雨这样成绩拔尖又了解同学薄弱点的,五十块还真不算贵。
隔壁楼的李老师是退休中学教师,他在群里说了个挺有意思的观点:现在很多补习班都是大锅饭,老师讲得再好,也照顾不到每个孩子的理解程度。反倒是同学之间讲题,用的都是他们这个年龄能懂的语言,效果反而更直接。
我琢磨着也是,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,最怕的就是老师讲得太高深。倒是同桌用他自创的“土方法”给我讲明白了好几道数学题。要按现在的标准,我那同桌不也算是个“小家教”了吗?
不过话说回来,济源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这个现象,背后折射的东西还挺复杂的。现在的家长是不是太焦虑了?孩子们是不是压力太大了?这些问号在我脑子里转了好几天。
上周在电梯里遇见小雨,我忍不住问他:“带同学学习累不累啊?”他挠挠头说:“还行,就是有时候讲了两叁遍他们还听不懂,我就得换个方法再讲。”这孩子说话时眼神特别认真,完全不像个初中生。
张姐后来跟我聊,说这笔收入小雨都自己存着,打算买一套心仪已久的科普书,剩下的等过年给爷爷奶奶包红包。听到这话,我心里突然暖了一下。
其实想想,这种同学之间的互助学习,既锻炼了小雨的表达能力,又帮到了其他同学,还让他体会到通过知识创造价值的成就感,倒也是个良性循环。关键是这样的济源初中生时薪50元,完全是他靠真本事挣来的。
当然也有人担心,这么小的年纪就接触“有偿服务”,会不会太早了点?但换个角度想,我们小时候不也帮邻居照看孩子、送报纸挣零花钱吗?只不过现在孩子们的知识技能,以另一种方式产生了价值。
小雨的故事在小区里传开后,听说又有几个成绩好的学生开始尝试这种学习小组了。不过最重要的不是他们挣了多少钱,而是这种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,让整个楼里的孩子们都更主动地钻研知识了。
或许,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考多少分,更在于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,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价值。看着孩子们在楼道里讨论题目的认真模样,我突然觉得,这种最朴素的求知精神,才是最难能可贵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