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票同城空降约,北票本地直达邀约
这几天老有人问我,北票这地方能不能找到靠谱的本地活动。说实话,这种问题还真挺常见的。
前两天在早点铺吃豆腐脑,听见隔壁桌两个小伙子正商量周末去哪玩。一个说想去外地,另一个直摇头:“太折腾了,咱北票本地就没点新鲜事?”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帮朋友组织活动的经历。那会儿我们也是到处找人,最后愣是在朋友圈里凑齐了一帮志同道合的。
从线上到线下,其实就差一步
现在大家手机里都装着各种社交软件,可真正能约出来见面的没几个。我有个表妹,以前天天抱着手机刷同城群,后来我劝她:“你光盯着屏幕有啥用?得敢约真人见面啊。”她试着发了条消息,没想到第二天就组了个羽毛球局。现在她每周都固定和球友们打球,人也开朗多了。
说到这里,不得不提北票同城空降约这事儿。说白了就是看到合适的机会,别犹豫,直接参与。上周我邻居老王在菜市场碰到个钓友,两人聊得投缘,当天下午就一起去河边甩竿了。这种说走就走的劲儿,反而让生活多了不少意外之喜。
当然啦,也不是说让大家随便约陌生人。重要的是找到靠谱的平台和群体。比如我们社区的徒步群,每个月都组织活动,参加的基本都是住附近的邻居。大家知根知底,相处起来也自在。
本地邀约的那些门道
记得第一次组织读书会时,我在社区公告栏贴了张手写通知。结果来了七八个人,比预想的还多。其中有个大姐说:“我就住对面楼,看见通知就来了。”你看,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反而最管用。
现在条件好了,北票本地直达邀约的渠道多了不少。微信群里喊一嗓子,或者在同城础笔笔上发个活动,响应的人还真不少。关键是得把时间地点说清楚,活动内容也得实在。上周参加了个烘焙小组,组织者提前把要带的材料列得明明白白,去了直接动手做,一点不耽误工夫。
我发觉啊,现在大家不是不想社交,是缺个牵线搭桥的。就像我常去的那家茶馆,老板每月固定搞两次品茶会,来的都是熟客带新友。既做了生意,又给大伙创造了交流的机会,这法子挺巧妙的。
前两天路过人民公园,看见一群年轻人在玩飞盘。聊了几句才知道,他们就是在同城论坛上约的。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说:“本来以为没人来,结果来了十多个。”看着他们玩得满头大汗却笑得很开心的样子,我突然觉得,这座城市其实比想象中更有温度。
说到底,不管是北票同城空降约,还是其他形式的见面,重要的是迈出那一步。生活不是等着事情发生,而是自己去创造可能。就像我常跟朋友说的:约了不一定成,但不约肯定啥也没有。
明天周末,我打算在小区群里问问有没有想去爬凤凰山的。说不定又能认识几个新朋友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