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芝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,林芝辩辩查找附近好友约见
这几天在林芝出差,晚上回到酒店闲得发慌,掏出手机连上奥颈贵颈,顺手点开了那个熟悉的蓝色图标。屏幕亮起的瞬间,突然想起白天出租车司机说的那句“我们这儿年轻人现在都用这个交朋友”,手指不由自主就滑到了“发现”页面的那个小绿点。
说起来你可能不信,在海拔叁千米的地方点开“附近的人”,有种奇妙的抽盲盒感觉。头像是牦牛的大哥,签名写着“虫草批发”;穿着藏服的姑娘,相册里是桃花沟的实拍;还有刚结束徒步的背包客,动态里晒着被晒脱皮的后颈。划着划着忍不住笑出声——这哪是社交软件,分明是林芝风物志。
从线上寒暄到线下喝甜茶
真正让我惊讶的是,在这里发句“你好”收到的回复率特别高。有个叫“格桑花开了”的姑娘直接发来语音:“游客吧?我们这儿的甜茶可比聊天有意思。”后来真就约在八廓街的老茶馆见了面,她教我用手指轻叩桌面表示添茶,讲起转经道上的野桃花时,眼睛亮得像纳木错的星星。
这种“林芝辩辩查找附近好友约见”的模式,意外地让人感到踏实。毕竟能看见同样的雪山,喝着同一条江水泡的茶,虚拟网络突然就有了温度。记得有次约了叁个骑友吃石锅鸡,其中一位藏族阿姐从双肩包掏出自家做的奶渣,酸得大家龇牙咧嘴又抢着夹第二块。
当然也有尴尬时刻。有回遇到个特别热情的哥们,连续叁天约我去看“绝美秘境”,结果车开着开着停在了景区售票处——原来他是兼职导游。不过后来还是成了朋友,他手机相册里的南迦巴瓦峰日照金山,确实比观景台看到的更壮丽。
现在翻看那段时间的聊天记录,还能笑出眼泪。有人教我认嘎拉村的野桃树树龄,有人带我去采新鲜松茸,还有位退休地质工程师,拿着放大镜在色季拉山口给我讲岩层褶皱。这些因为“林芝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”功能结缘的相遇,比手机里任何旅行攻略都鲜活。
临走的早晨,格桑花给我发了段视频。她站在云雾缭绕的鲁朗林海里挥手,配文是“下次带你去采菌子”。锁屏时看见窗外的尼洋河正泛着晨光,突然觉得这个最初用来打发时间的功能,竟然成了收藏高原记忆的月光宝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