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乌初中生一小时50元,义乌中学生时薪50元
最近刷手机的时候,看到一个挺扎眼的话题:义乌初中生一小时50元。说实话,第一反应是“现在初中生都这么能挣钱了吗?”刚好我表姐一家就住在义乌,忍不住打电话问了问。
表姐在电话那头叹了口气:“你可别信那些夸张的说法。这边确实有些家庭作坊会找学生帮忙,但普遍就是包装小商品、贴贴标签,时薪能到20块就不错了。”她顿了顿,压低声音说:“真要给到五十块,那得是熟练工,还得是赶工期的临时价。”
现实里的“高薪”背后
挂掉电话我在想,为什么“义乌中学生时薪50元”这种说法会传开呢?后来和一个做电商的朋友聊天才明白。原来有些家长会在朋友圈晒孩子帮忙打包的视频,本来是想说孩子懂事,但传到外人眼里就变了味。再加上某些自媒体为了吸引眼球,专门挑极端的例子说事,这才让很多人产生了误会。
不过话说回来,义乌这边中学生课余参与家庭生意确实挺普遍的。走在义乌的街头,经常能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在店铺里帮忙。有次我在国际商贸城,就看到一个初中生模样的男孩用流利的英语在和外商谈价格,那架势比他爸妈还老练。
这种环境下的成长经历确实特别。别的地方的孩子放学可能在做题,而这里不少孩子已经在接触实际的商业运作。当然了,这也引出了一个问题:这样的经历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?
我认识一个姓王的家长,他家做圣诞装饰品生意。老王说偶尔会让儿子周末来帮忙,主要是想让他知道赚钱不容易。但他特别强调:“从来不敢耽误孩子写作业的时间,更不会让他熬夜。要是影响到学习,那真是得不偿失。”
另一个角度看“时薪”
说到义乌中学生时薪50元这个话题,我觉得不能光看数字。其实很多孩子参与家庭生意,获得的远不止是钱。比如那个会和外商讲价的孩子,他锻炼出来的英语能力和胆量,可能比那点儿时薪值钱多了。
不过确实要把握好度。要是真把未成年孩子当成廉价劳动力,那就变味了。特别是现在临近寒假,听说有些作坊会大量招学生工,这种情况真的需要多留个心眼。
说到这里,想起前段时间教育局发的通知,明确禁止用人单位招用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。看来相关部门也在关注这个问题。
其实在义乌这样的商贸城市,孩子们早晚都要接触生意。关键是怎么在学习和实践之间找到平衡。既能感受商业氛围,又不耽误正事儿,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吧。
下次再看到“义乌初中生一小时50元”这样的消息,咱们得多想想背后的实际情况。每个家庭的情况不同,每个孩子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,不能一概而论。毕竟对大多数家庭来说,孩子的健康成长,比短期内多赚那几个钱重要得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