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口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校园后巷品茶时光
那个飘着茶香的后街
第一次被人带去周口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纯粹是个偶然。那天下午刚和室友闹了点小别扭,心里闷得慌,朋友看我脸色不对,拉着我就往外走:“带你去个好地方,保准让你心情变好。”我将信将疑地跟着她,穿过熙熙攘攘的主街,拐进一条不太起眼的小巷。这一拐,仿佛走进了另一个世界。
巷子不宽,两旁是有些年头的居民楼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亮。没走几步,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茶香,混着糕点刚出炉的甜味儿。朋友熟门熟路地推开一扇木门,铃铛“叮铃”一响,满屋的暖意扑面而来。店面不大,统共也就五六张桌子,却坐满了人——有抱着书本低声讨论的女生,有对着笔记本电脑敲字的中年人,还有个老爷爷独自坐在窗边,慢悠悠地品着茶,看着窗外出神。
我们找靠里的位置坐下,店主是个系着围裙的阿姨,笑眯眯地递过手写菜单。我点了一壶茉莉花茶,朋友要了杯普洱。等茶的工夫,我环顾四周,墙上贴着泛黄的电影海报,书架歪歪斜斜地塞满了旧书,角落里还摆着一台老式收音机,正放着若有若无的轻音乐。这种感觉很奇妙,明明就在学校旁边,却仿佛脱离了那个总是急匆匆的校园节奏。
茶上来了,白瓷壶冒着热气。我给朋友倒了一杯,她捧着杯子,眼睛弯成月牙:“怎么样,没骗你吧?这儿的周口女子学院后街喝茶,可是咱们这儿的一宝。”我学着她的样子,先闻了闻——茉莉的清香直往鼻子里钻,轻轻抿一口,舌尖先是微苦,随即泛起甘甜。说来也怪,方才心里的那点烦躁,竟随着这口茶慢慢化开了。
茶香里的百味人生
自那以后,我便成了这家茶馆的常客。慢慢地,我发现这地方就像个小小的舞台,每天都在上演不同的故事。
记得有个周末下午,隔壁桌坐着一对母女。女儿大概读大二,正兴致勃勃地跟母亲讲社团活动的事儿,母亲安静地听着,时不时往女儿碟子里添块点心。说到好笑处,两人一起笑起来,那笑容像透进窗子的阳光,暖暖的。女孩说着说着,忽然压低声音:“妈,其实我最近有点担心专业课……”母亲轻轻拍拍她的手:“不急,慢慢来。”然后给她续了杯茶。就那么简单的几个动作,却让人看得心里发软。
还有一次,碰到叁个临近毕业的学姐。她们面前摆着茶和几份简历,互相给对方模拟面试。“你这个回答太官方了,”扎马尾的学姐说,“得再自然点儿。”她们时而严肃地讨论,时而爆发出轻松的笑声,聊起未来的打算,眼里都闪着光。其中一位抿了口茶,轻声说:“以后各奔东西了,肯定会想念这儿的茶味儿。”另外两个都沉默了,然后不约而同地举起茶杯,轻轻碰在一起。
这些细碎的片段,让我对校园后巷品茶时光有了更深的理解。它不单单是喝茶解渴,更像是个温暖的驿站。学生们在这里短暂停留,卸下压力,分享快乐,或者只是发发呆,积蓄重新出发的勇气。
茶馆老板娘有次闲下来,坐在柜台后边织毛衣边和我聊天:“我在这儿开店十几年啦,看着一茬一茬的学生来,又看着她们毕业离开。”她手里的毛衣针上下翻飞,“有的失恋了来这儿哭一场,有的找到工作了来这儿报喜,还有的每年回学校都要来坐坐,说忘不了这口茶香。”她抬头看看店里的人,眼神温柔,“我这小店啊,装不下什么大故事,就是给大家一个能喘口气的地方。”
这话说得真对。在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里,在周口女子学院后街喝茶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。它普通得不能再普通,却实实在在地温暖着每一个需要片刻安宁的人。
如今我也快毕业了,每当论文写得头昏脑胀,或者对未来感到迷茫时,还是会习惯性地溜达到后街,点一壶熟悉的茶。看着茶叶在杯中舒展、沉淀,听着周围轻轻的交谈声,心就会慢慢静下来。这条不起眼的小巷,这间朴素的茶馆,这些温暖的校园后巷品茶时光,早已成为我大学生活里最珍贵的记忆之一。就像那壶始终温热的茶,不浓不烈,却余味绵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