泉州做大活的地方,泉州做活的好去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05:24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起来挺有意思的,每次朋友问起泉州哪里能找到做大活的地方,我总会想起西街拐角那家老作坊。老师傅手里拿着刻刀,木屑像雪花般飘落,转眼间普普通通的木头就变成了会呼吸的艺术品。

藏在巷弄间的烟火气

要说在泉州找做活的好去处,真得往老城区钻。天后宫附近那片,白天看着平平无奇,可只要拐进任意一条巷子,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就不绝于耳。上次我在打锡街看见位老师傅,正给新打的铜壶錾花。他手里的锤子轻巧地起落,铜屑飞舞间,一朵朵牡丹就在壶身上绽开了。“慢工出细活嘛”,他头也不抬地说,手上的节奏丝毫没乱。这样的场景在泉州还真不少见,也许这就是泉州做大活的地方特有的气质——不慌不忙,却处处透着匠心。

朋友总问我,为什么这些手艺人都爱扎堆在老城区?我琢磨着,可能这里的生活节奏特别适合沉下心来做事。清晨五点多,作坊的灯就陆续亮了,等到太阳完全升起,第一批成品都已经摆上架了。你说这是辛苦吗?但看他们喝茶聊天时满足的神情,倒更像是在享受创造的过程。

记得有回在中山路,我撞见个做竹编的阿姨。她手指翻飞,青竹片在她手里听话得很,叁下两下就编出了篮子的雏形。“这手艺跟了我四十年啦”,她笑着说,“现在年轻人嫌枯燥,可我就喜欢看着东西在自己手里成形的感觉。”她说的“做活”,在泉州人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,更是生活本身。

新与旧的对话

这些年泉州的创意园区也渐渐多了起来,没想到这些泉州做活的好去处,竟然给传统手艺注入了新生命。上次我去源和1916,就看见个年轻人在老宅子里做漆线雕。他把传统的龙凤图案改成了闽南红砖墙的纹样,用色大胆又现代。“老手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啊”,他边调色边跟我说。他的工作室里,既堆着祖传的工具,也摆着3顿打印机,这种奇妙的组合,倒真是这个时代才有的风景。

说起来,现在要找泉州做大活的地方,选择确实比以前多了。除了老手艺人守着的那些店铺,不少年轻创作者把工作室开进了改造后的厂房里。他们玩陶瓷、做金工、搞皮具,把传统的“做活”概念拓展得更宽了。有个做皮具的小伙子跟我说,他特别享受在皮料上敲打出独特纹理的过程,“每道痕迹都是独一无二的”。

不过话说回来,不管是传统作坊还是新式工作室,我发现他们都有个共同点——对材料的敬畏。在浮桥那边看老师傅处理木材,他光是挑料子就能花上大半天。“料子不对,功夫白费”,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。这种对原材料的讲究,在快节奏的今天显得格外珍贵。

最近我带外地朋友逛泉州,她看着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突然感慨:“现在网上什么都能买到,但站在这里看匠人亲手制作,感觉完全不一样。”确实,在机器轰鸣的时代,亲手打造物件的过程,反而成了最打动人的部分。或许这就是为什么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泉州做活的好去处——不只是为了买件东西,更是想感受那份指尖传递的温度。

夜幕降临的时候,我常看见那些作坊里还亮着灯。匠人们就着温暖的灯光,还在不紧不慢地打磨着手里的作品。这景象总让我想起那句话——手艺活着,文化就不会死。在泉州这座城里,“做活”早已超越了谋生的范畴,变成了传承,变成了艺术,变成了我们与这座城市最温柔的联结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