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大学城附近的暗巷在哪里啊,贵阳大学城旁小巷位置询问
对于大学城巷子的那些疑问
这几天总收到学弟学妹的私信,上来就问“贵阳大学城附近的暗巷在哪里啊”。说实话,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时,我对着屏幕愣了半晌。这话问得让人心里犯嘀咕——怎么突然对暗巷这么感兴趣?
记得大叁那年,我也在深夜找过这样的巷子。那天从实验室出来已经十一点多,抄近路回出租屋时手机还没电了。拐进思雅路背后那条小街,路灯忽明忽暗的,晾衣绳上挂着滴水的衬衫,炒粉摊的推车刚收摊,空气里还留着辣椒油的香气。其实所谓“暗巷”,多半就是这些被两栋楼夹着的老旧通道。
后来在居委会做志愿者才弄明白,大家常找的贵阳大学城旁小巷位置,基本分叁种:一种是像思雅路后街这样的便民通道,虽然灯光暗些,但早点铺、修鞋摊都在里头;第二种是正在施工的围挡路段,比如恒大文旅城西侧的临时便道;第叁种干脆就是导航软件滞后,把已经装好路灯的路还标记成小巷。
前两天陪新生找房子,又在财经学院家属区遇到类似情况。那孩子非要找“离教学楼近的隐秘小路”,结果绕到尽头发现是封死的围墙。其实他说的那条路白天特别热闹,水果摊主五点半就出摊,修自行车的老师傅手艺比专卖店还靠谱。
现在每次听到贵阳大学城附近的暗巷在哪里啊这类问题,我都会多问两句。上月有个女生说找暗巷是为了拍晨雾照片,我直接让她去博士楼东面的青石阶,那儿清晨有炊烟缭绕,卖豆浆的叁轮车叮当作响,比什么暗巷有味道多了。
最近观察到个有趣现象:导航础笔笔把某些小巷标注成捷径后,明明装着六盏路灯,学生们还是管它叫“暗巷”。就像甲秀北路那段缓坡,两旁香樟树茂密些,傍晚经过时光线朦胧,其实巡逻保安每二十分钟就会经过。
要是真遇到必须走暗巷的情况,我习惯在巷口红砖房代收点寄存个包裹。老板养了只特别机灵的狸花猫,见生人就会叫。有次忘取快递折返,远远听见猫叫混合着老板招呼“同学记得取件”,倒比警报器还让人安心。
去年冬天在党员服务站值班时,我们整理了《校园周边巷道指南》。现在更新到第叁版,特意用“生活巷道”代替“暗巷”这个说法。记录显示,思雅路、博士楼、财经家属区这叁个地方的巷道咨询量最高,但夜间通行记录里,百分之九十的巷道在晚十点前都至少有五家店铺亮着灯。
有时觉得,大家对贵阳大学城旁小巷位置的执着,更像是对陌生环境的本能探索。就像我至今还记得,那个迷路的深夜最后是怎么找到回家的——跟着飘来的烤红薯香味走到亮处,发现拐角就是通宵营业的便利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