攀枝花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少年家教一小时50元
最近,朋友圈里有个标题特别显眼:攀枝花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少年家教一小时50元。说实话,刚看到时我心里咯噔一下——现在的中学生都这么厉害了吗?
隔壁李姐家的孩子小凯,就在做这个“少年家教”。那天在菜市场碰到李姐,她边挑西红柿边跟我聊起来:“一开始我也犯嘀咕,哪有让初中生教课的?可小凯非要试试,说他同桌就是这么赚零花钱的。”
意料之外的收获
小凯教的是一年级的朵朵。第一次上课前,李姐躲在门缝里偷看,生怕两个孩子大眼瞪小眼。结果你猜怎么着?小凯居然有模有样地拿出自己整理的拼音卡片,还带着朵朵玩“找朋友”的游戏。朵朵妈妈后来专门发微信说,孩子现在每天盼着“小老师”来。
这事儿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,补课都是去老师家,规规矩矩地坐着。现在倒好,孩子们自己就能当起小老师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“少年家教”为什么能成呢?
同龄人的奇妙共鸣
我特意问了几个请初中生当家的家长。张哥家的闺女正读叁年级,他琢磨着说:“大学生家教讲得是挺好,但总隔着一层。小老师刚离开小学没几年,特别懂现在孩子在想什么。”
这话在理。就像我们上班时,刚入职的新人反而最能理解实习生的困惑。小凯教朵朵背乘法口诀时,会分享自己当初怎么记“叁七二十一”的——他把“二十一”想象成篮球比赛的得分。这种小窍门,大学生家教还真未必想得到。
价格也是个实打实的优势。现在请个大学生至少要八十块,而攀枝花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,对很多家庭来说压力小不少。王阿姨算过这笔账:“一个月省下两百多,够给孩子买套新书了。”
不过最让人感触的,还是看到小凯的变化。以前放学就抱着手机不撒手,现在居然会主动翻教参了。有次我听见他跟同学打电话:“我得把这道题弄明白,不然明天怎么教朵朵?”你听听,这责任感不就出来了吗?
硬币的两面
当然啦,这事儿也不是十全十美。楼下赵老师就提醒过:“初中生自己功课就紧张,别顾着教别人,把自己学业耽误了。”她建议每周最多教两次,而且最好选自己最拿手的科目。
另外,教学方法也得注意。有些孩子题目解得出来,但就是讲不明白。小凯刚开始也这样,后来李姐让他先给布娃娃讲课练手,慢慢才找到感觉。
安全问题是头等大事。现在小凯去朵朵家上课,李姐都会接送。两个孩子学习时,家里肯定得有大人。这些细节可不能马虎。
话说回来,看到这些中学生像模像样地当起“小老师”,倒是让人挺感慨的。他们在这条特别的成长路上,既帮到了别人,也锻炼了自己。这种独特的经历,或许比挣到的零花钱更珍贵。
朵朵妈妈最近还跟我开玩笑,说现在两个孩子比着学。朵朵想赶上“小老师”的知识,小凯怕被学生问倒得更用功。这不,昨天小凯还缠着数学老师问奥数题呢。
傍晚时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夕阳下,几个系着红领巾的“小老师”骑着单车去学生家,车筐里装着认真准备的教案。他们或许还没意识到,在赚取零花钱的同时,自己正在解锁更宝贵的东西——那份被需要的价值感,还有悄悄生长的责任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