荔浦品茶上课群,荔浦茶艺学习交流组
最近被朋友拉进一个叫“荔浦品茶上课群”的圈子,说实话,一开始我挺纳闷的,喝茶就喝茶呗,怎么还上课呢?直到参加了两次活动,我才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。
第一次活动是在城西一家安静的茶室。推门进去,七八个人围坐在长桌旁,桌上摆着几个白瓷盖碗和一套深色小茶杯。组长是个微胖的中年人,大家都叫他老陈。他正捏着一小撮茶叶放在鼻尖闻,然后递给我们传看。“这是咱们荔浦本地的土茶,”老陈说话慢悠悠的,“别看长得粗枝大叶,喝起来别有风味。”那天我们尝了叁种茶,从清甜到醇厚,老陈讲每种茶背后的故事,讲采茶时节怎么分辨老嫩,讲他小时候跟着爷爷学焙茶时闹的笑话。我原以为会很枯燥,结果听着听着就入了神。
从尝味道到懂门道
说来也怪,以前我喝茶就是牛饮,解渴就行。可在这个荔浦茶艺学习交流组里待久了,慢慢学会了“品”。现在泡茶前会先看干茶形状,闻香时也不急着下结论,等茶水在口腔里转一圈,感受那种先苦后甘的变化。上周我们尝了款陈年黑茶,我第一次清晰地感觉到喉底泛起的甘甜,像山泉水似的,那种惊喜真没法形容。
群里人挺杂,有开茶馆的老板,有刚工作的年轻人,还有退休的教师。但一聊起茶,大家都特别平等。记得有个大姐带来她老家自制的桂花红茶,大家尝了纷纷说好,七嘴八舌讨论怎么把花香和茶香融合得更自然。这种氛围特别舒服,没有谁摆架子,就是单纯地分享对茶的喜欢。
老陈常说,茶这东西很神奇,既能阳春白雪,也能下里巴人。他泡功夫茶时动作行云流水,讲究得很;可到了田间地头,直接抓把茶叶扔进大壶里煮,喝得照样痛快。在这个荔浦品茶上课群里,我慢慢明白了这种随性又认真的态度——既尊重传统,又不被规矩束缚。
最近群里在讨论去茶山走走的事。老陈说,光在城里喝茶还不够,得去看看茶树长在什么样的水土上,亲手采几片鲜叶,才能真正理解手里的这杯茶。我已经开始期待了,想着站在茶山上,吹着风,闻着满山茶香,那该是多惬意的光景。
有时候晚上泡茶,我会想起群里那些有趣的人和事。这已经不单是学茶知识了,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分享。每个人带着自己的故事来,又带着新的感悟走,就像好茶的回甘,余味悠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