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,初中生3小时通话800元
这事儿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我表弟在九江读初二,前天晚上居然为了叁小时通话花掉了整整八百块钱。他妈妈发现手机扣费短信时,差点把洗菜盆打翻——谁想得到初中生通个话能烧掉这么多钱?
电话那头藏着什么秘密
孩子把自己反锁在阳台,手机贴在耳边说了叁个钟头。后来才支支吾吾地说,是给外地转学的同桌打长途。那孩子父母离婚后跟着奶奶去了外省,最近总在教室偷偷哭。“我就是想让她知道,还有人记得她生日。”表弟攥着衣角的样子,让我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那个因为搬家而失联的邻桌。
现在孩子的心思比我们那会儿重多了。我邻居家闺女去年压岁钱全充了游戏币,就为陪班里被孤立的同学打副本。你说他们傻吧,可那种“只有我能懂你”的义气,偏偏是这个年纪最看重的事。
八百元买来的叁小时
移动营业厅的客服解释,长途加漫游费像出租车计价器似的跳,期间还开了视频让两个孩子对着蛋糕唱生日歌。表弟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像雪糕化在太阳底下,可他红着眼睛说:“要是重新选,我还是会拨那个号。”
其实九江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这种事,放在哪个年代都说得通。我们小时候不也试过攥着滨颁卡在电话亭排队,就为听暗恋的女生说句“明天收数学作业”?只不过现在的话费数字更吓人了。
我教书二十年的姑父说过,青春期的孩子把友情看得比命重。他班上有个男孩曾冒雨穿越半个城市,就为给发烧的课代表送笔记——那种炽热的冲动,成年人早就弄丢了。
表弟的班主任在班级群发了段话:“有些课程表教不了的东西,往往要花很贵的学费。”这话让我盯着手机发了半天呆。想起那个因为800元话费急得抹眼泪的初中生3小时通话800元事件,突然觉得贵不贵真的很难说。
昨晚看见表弟在钉钉班级圈发了张截图,那个转学女孩晒出了他们视频时截图的蛋糕照片,配文是“最好的十四岁礼物”。底下35个点赞像夜航船上的渔火,在潮湿的青春期里明明灭灭。
或许每个年代都有自己昂贵的表达方式。以前是信纸迭成的千纸鹤,现在是能跨过山海的电波。只是成年人总习惯用话费单衡量价值,却忘了有些声音本身,就是救生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