宜州那里有站小巷的,宜州那条有站的小巷
宜州那里有站小巷的,这话题一提起来,老街坊们准会露出会心一笑。这条巷子啊,就在老汽车站后身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两边是斑驳的骑楼墙。要说宜州那条有站的小巷,最特别的还得是巷口那个公交站台——你说怪不怪,明明站牌上写着"文昌站",可当地人偏要叫它"站巷口"。
清晨五点半,天还蒙蒙亮,巷子就开始醒了。第一家亮灯的是王姨的米粉摊,灶台上的铁锅咕嘟咕嘟冒着热气。"站巷口吃粉去"成了附近上班族的暗号,王姨总会给赶早班车的学生多舀半勺肉末。这时节的晨风带着江水的湿气,混着骨头汤的香味,把整条巷子熏得暖融融的。
巷子里的烟火岁月
往巷子深处走,裁缝铺的陈师傅正在给街坊改裤脚。他的铺面正对着站台,叁十年来看着公交车换了一茬又一茬。"从前是柴油车,突突突震得窗框响,现在都是电动车喽。"他推推老花镜,针线在布料间穿梭,"不过等车的人没变,总是伸着脖子朝路口张望。"
下午四点的阳光斜斜地洒进巷子,把晾衣竿上的床单染成金色。几个老人坐在站台长椅上掰着指头数:"老李家的孙子该放学了""张家闺女今天相亲"。公交车靠站时"嗤"的泄气声,伴着他们的家常飘出好远。宜州那里有站小巷的奇妙之处,就在于这个站台像是巷子的心脏,每天泵着形形色色的人流往来穿梭。
傍晚忽然下起雨,站台棚顶劈里啪啦响成一片。卖糍粑的阿婆不慌不忙地支起大雨伞,把裹着黄豆粉的糍粑递给躲雨的小姑娘。湿漉漉的站台上,刚下班的人们挤作一团,不知谁说了句"这雨下得及时",引得大家都笑起来。水汽朦胧中,整条巷子像浸在温热的茶汤里,连公交车亮起的尾灯都化成了暖融融的光晕。
夜深时末班车驶离站台,巷子才真正安静下来。只有24小时便利店的白光映着空荡荡的站台,夜归人的脚步声在青石板上格外清晰。明天清晨五点,头班车又会准时唤醒这条巷子——宜州那条有站的小巷永远在循环着这样的日常,像老座钟的钟摆,不紧不慢地丈量着小城的光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