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喀则泄火的小巷子,日喀则街巷烟火小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8:15:02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起日喀则,很多人会想到扎什伦布寺的金顶,或是年楚河谷的青稞田。但真正让我念念不忘的,却是那些藏在老城区里的小巷子。

那天下午,我漫无目的地走在日喀则的老街里。阳光斜斜地照在白色藏式民居上,把墙面上装饰的黑色牦牛毛帘子照得发亮。转过一个弯,突然闻到一股熟悉的烟火味——是柏枝燃烧的清香。

巷子里的烟火气

这条巷子很窄,两边墙上挂着各色经幡,已经有些褪色,但依然在风中轻轻飘动。几位老人坐在门槛上,手里转着经筒,嘴里念念有词。他们身边放着小小的桑炉,柏枝慢慢燃烧,青烟袅袅升起。

这就是日喀则泄火的小巷子最寻常的午后。所谓的“泄火”,其实就是当地人煨桑祈福的习俗。藏语里,“桑”是净化、清除的意思。每天清晨或傍晚,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前的桑炉里点燃柏枝,让清烟带走不好的东西。

我蹲在一位老阿妈旁边,看着她往炉子里添柏枝。“姑娘,你也来一点?”她递给我一小把柏枝,我学着她的样子,小心地撒进炉中。柏枝在火中噼啪作响,那股特殊的香气瞬间浓郁起来。

“这味道真好闻。”我说。

老阿妈笑了,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:“这是山神喜欢的味道。”

继续往巷子深处走,烟火味时浓时淡。有的桑炉刚点燃,青烟正浓;有的已经燃尽,余温尚存。这条日喀则街巷烟火小径,就像一条连接人间与神灵的通道,每一步都能感受到虔诚的气息。

偶遇转经人

在巷子拐角处,我遇到一位正在转经的年轻人。他叫扎西,在日喀则市区工作,每天下班都会来这条小巷转上叁圈。

“现在年轻人还信这些吗?”我好奇地问。

扎西转动手里的念珠:“怎么说呢,这就像你们喝茶吃饭一样自然。不一定天天想着为什么,但做了心里就踏实。”

他指着巷子两边的桑炉:“你看,这些烟火从来不会断。早上是爷爷奶奶,中午是路过的游客,下午是我们这些下班的。就像接力一样。”

确实,在这条日喀则泄火的小巷子里,烟火从未间断过。即使是在最热的午后,也能看到零星的火光。

扎西告诉我,他最喜欢黄昏时分来这里。那时整条巷子都笼罩在青灰色的烟雾中,夕阳透过烟雾照进来,光影斑驳,仿佛能看见时间在慢慢流淌。

“有时候工作累了,来这里站一会儿,闻着柏枝的味道,看着袅袅青烟,心情就会平静下来。”扎西说完,继续他的转经之路。

我站在原地,看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,融入了这条日喀则街巷烟火小径的日常图景中。

烟火中的故事

再往前走,巷子渐渐宽敞起来。一处较大的桑炉旁,聚集着几位正在煨桑的居民。他们一边添柏枝,一边闲聊着家长里短。

“我家小子考上内地的大学了。” “最近雨水少,青稞长得慢啊。” “明天去扎什伦布寺吗?”

在这些平凡的对话中,煨桑成了一种生活背景,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。这条日喀则泄火的小巷子,不仅是祈福的场所,更是社区交流的空间。

一位大叔看我站着发呆,热情地招手:“来,姑娘,一起煨桑。不管信不信,闻闻这味道,对身体好。”

我走过去,接过他递来的柏枝。这次我不再小心翼翼,而是像当地人一样,自然地撒入炉中。柏枝在火光中卷曲、燃烧,释放出更加浓郁的香气。

站在炉边,暖意扑面而来。忽然明白了为什么这条日喀则街巷烟火小径能让人流连忘返——在这里,信仰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,而是融入了柴米油盐的生活本身。

天色渐晚,巷子里的桑炉一个接一个亮起来,像是星火接力。我慢慢往回走,身后是缭绕的青烟,前方是渐亮的灯火。

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,因为绵延不绝的烟火,成了日喀则老城区最有生命力的地方。每家每户的祈愿,随着柏枝的清香飘向天空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

离开时,我回头望去,整条巷子笼罩在薄薄的青烟中,如梦似幻。或许明天,我还会再来这条日喀则泄火的小巷子,不是为了观光,只是为了感受那份平静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