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,柳州学子约百人叁小时
最近在网上看到“柳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这个说法,心里还挺纳闷的。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难道是组织了什么大型活动?带着这份好奇,我特意找几位当地的朋友问了问。
原来啊,这事儿比想象中简单,但也挺有意思的。有位在中学教书的朋友告诉我,这其实就是他们学校周边几个社区自发组织的一个学习小组。你想想,周末约上差不多一百来个学生,找个安静的地方,一起学习叁个小时。手机收起来,大家安安静静地看书做题,遇到难题还能互相讨论一下。这不就是“柳州学子约百人叁小时”最真实的写照嘛。
这事儿是怎么搞起来的
说起来也挺偶然的。最开始就是几个家长在聊天,抱怨孩子周末在家总抱着手机,学习效率太低。后来不知谁提了一嘴:“要不咱们把孩子凑一块儿学试试?”结果一试还真有效果。孩子们在一块儿,那种学习的氛围立刻就出来了。你玩手机?看到旁边的人都在埋头苦读,自己也不好意思了。这种peer pressure(同伴压力),有时候比家长说一百句都管用。
慢慢地,参加的人越来越多,从最初的十几个人,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人规模。场地也从最初的社区活动室,扩展到了学校的空闲教室。组织者也从纯家长自发,变成了有学校老师自愿来帮忙维持秩序、解答疑问。
我特别问了问那个“约100叁小时”是怎么定下来的。组织者王老师说,这个人数和时间都是经过考量的。人太多就乱了,太少又没氛围;叁小时呢,说长不长,说短不短,刚好能让孩子沉下心来完成一套试卷或者复习一个单元,又不会因为时间太长而产生疲劳感。
说实话,听到这里,我不禁在想,这种看似简单的形式,背后其实挺用心的。
孩子们真的能学进去吗
这个问题我也挺关心的。毕竟把这么多学生凑在一起,会不会变成聊天大会啊?
跟我聊天的李同学倒是很直接:“刚开始我也觉得就是换个地方玩手机,但真坐下来了,看到大家都在学,你自己不学反而显得特别突兀。”他笑着说,“而且有时候遇到不会的题,扭头问问旁边的同学,比回家搜题软件有意思多了。搜题软件只给答案,同学还能给你讲讲思路。”
另一个初叁的女生说得更有意思:“在家学习老想躺床上,学着学着就睡着了。在这里,大家都在奋笔疾书,那种沙沙的写字声,反而让人特别专注。”
看来这个“柳州附近学生约100叁小时”的学习模式,还真不是做做样子。它创造了一种难得的学习场域,让孩子们在集体氛围中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学习状态。
不过话说回来,任何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。我也听说有些孩子在这里效率并不高,或者纯粹是迫于家长压力来的。但组织者说,他们不强求,觉得不适合的可以随时退出,毕竟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自觉。
想想也是,再好的形式,也得适合自己才行。
不知不觉,这个“柳州学子约百人叁小时”的活动已经持续了大半年。听说现在不仅周末有,寒暑假也会组织。甚至其他片区也开始效仿,形成了好几个类似的学习点。这倒是我始料未及的。
有时候我在想,教育的创新不一定非得是什么高大上的理念或技术。像这样,从实际需求出发,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,反而更容易落地,效果也更实在。家长们省心了,孩子们学习效率提高了,还不用花什么钱,真是挺聪明的一个做法。
当然啦,这种形式到底能走多远,会不会产生新的问题,还需要时间来检验。但至少现在来看,它为很多家庭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。也许教育的本质,有时候就是这么简单直接——找到那个能让孩子静下心来学习的环境,其他的,就交给时间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