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溪哪里有站小巷子的,慈溪哪里有小街道的
巷子里的老慈溪
那天路过银泰城,碰见个问路的年轻人,张口就问我:“阿姨,慈溪哪里有站小巷子的?”这话听着怪耳熟的,让我想起以前街坊们也常这么问。现在年轻人都爱往商场里钻,突然有人打听小巷子,倒让我愣了会儿神。
要说这慈溪的小巷子啊,其实藏着不少故事。上林坊后头那片老房子中间,就夹着几条窄窄的弄堂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黑,傍晚时分走进去,能闻到家家户户炒菜的香味。住在叁北大街那边的老邻居说,他们那儿也有类似的小街道,只是现在拆得差不多了。
我慢慢溜达到解放街附近,在实验小学旁边发现了一条特别窄的巷子。两个胖点儿的人并排走都费劲,但穿过去居然是个小菜场。卖菜的阿婆坐在小板凳上剥毛豆,看见我就笑:“这条道儿不好找吧?住这片的都知道。”是啊,这种地方导航可导不到。
其实要找这些小巷子,得靠点儿土办法。我在浒山脚下转悠时,跟着个拎着菜篮的大爷,果然找到了一条斜坡巷子。两边是老式的木结构房子,晾衣杆从这边窗户伸到对面屋檐下。有个大姐正在门口拣韭菜,她说这条巷子没有名字,但街坊都叫它“十八级”,因为从前巷口有十八级台阶。
走到新城大道南边,景象就完全不同了。高楼把天空切成了方块,车流声嗡嗡响个不停。我突然想起那个问路的年轻人——他想要的,大概不是这种整齐划一的街道吧。现在慈溪哪里有小街道的这个问题,确实越来越难回答了。
在古塘街道那片转角,我撞见了个意外惊喜。两栋居民楼之间,居然保留着一段五十米长的老巷。修鞋的老师傅在墙角摆摊,补伞的阿姨在旁边搭话。他们告诉我,这片原来全是这种小巷子,现在只剩这最后一截了。“再过两年,我们也要搬咯。”老师傅手里的锤子敲得哒哒响。
天快黑时,我站在新城河边上发呆。河对岸的霓虹灯亮得晃眼,背后是老城区稀疏的灯火。也许年轻人想找的,不只是能站人的小巷子,更是那种能让人慢下脚步的空间。现在走在慈溪街头,想找个能安安静静站会儿的小巷道,真得花些工夫。
回家路上经过孙塘路,在两家新开的奶茶店中间,居然还夹着个老式理发店。老师傅正在给老人剃头,玻璃门上贴着“单剪十元”。这种藏在街角的小店铺,倒让我想起从前巷子口的各种营生。现在虽然街变宽了,楼变高了,但这些角落里的生活,好像还在用自己的节奏慢慢延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