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300一晚同城约茶,和田300一次同城约茶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发“和田300一晚同城约茶”的消息,心里咯噔一下——这年头怎么连喝茶都搞起速配模式了?正琢磨着呢,没过两天又刷到差不多的“和田300一次同城约茶”,好家伙,连计价方式都升级了。
要说这同城约茶啊,表面看着是年轻人线下社交的新花样。约个茶馆碰头,点壶正山小种,配两碟南瓜子,叁百块钱确实够消磨整晚。可当我翻完七八条类似动态,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。那些照片里总带着若有若无的暧昧滤镜,文案藏着欲说还休的暗示,这哪是品茶,分明是挂着羊头卖狗肉。
当茶香变了味
上周碰见开茶室的老李,他挠着脑袋吐槽:“现在有些客人进门不问茶叶产地,先瞄包间窗帘厚度。”有次撞见个小姑娘边搅奶茶边看手机计时器,到点拎包就走——敢情把茶室当钟点房用。老蔡叹气说现在都不敢推300元的晚茶套餐,怕被人当暗号传播。
其实正经喝茶的人都知道,在和田真要找好茶,叁百块能买到不错的昆仑雪菊,配上本地玫瑰,汤色金黄透亮,喝起来满口清香。但有些人偏要把“同城约茶”玩成地下接头的戏码,倒让老实做生意的茶馆老板们犯了难。
隔壁张姐说起她侄女的经历更逗。那姑娘被相亲对象约去“体验新式茶文化”,结果对方直接发来酒店定位。姑娘气得在家族群直播反诈教学,现在全家人都学会识别“约茶”黑话了。
想想也是,真要喝茶谁在乎是不是同城?杭州的龙井、安溪的铁观音,哪个不是跨越千山万水来到茶杯里。偏有人要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,给传统文化披上暧昧的外衣。倒是苦了那些真正爱茶的人,现在约茶友都得特意注明“自带茶叶”,免得被误会。
那天路过城东新开的茶书院,看见几个年轻人正儿八经地在学宋代点茶。茶筅击拂的沙沙声里,茶沫慢慢泛起白霜,那专注劲儿让人恍惚——或许在同城约茶的喧嚣之外,始终有人愿意静下心来,等一盏茶真正该有的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