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坛200米范围约会寻人,附近相遇相约
巷口咖啡店的邂逅
你说这事儿巧不巧?上周叁我蹲在金坛老图书馆门口等朋友,手机突然连着震了好几下。打开一看,居然是附近约会软件弹出来的消息——“对方在200米内,要打个招呼吗?”我抬头四下张望,只见斜对角巷口的蓝白色雨棚下,有个穿条纹衬衫的男生正低头戳着手机。
说实话,刚开始用这个软件的时候,总觉得在现实里认出对方怪尴尬的。可那天不知哪来的勇气,我顺手回了句:“在喝拿铁的那位?”他猛地抬头,我们隔着一条六米宽的街道同时笑出声。后来他告诉我,那天他刚好来这附近见客户,休息时顺手刷新了页面,没想到真能遇见住在同个街区的人。
现在想想,这种200米范围内的相遇特别有意思。既不会像跨城约会那样风尘仆仆,又比隔着屏幕聊天多了些真实感。自从巷口咖啡馆那次偶遇,我开始留意起周边这些适合见面的小天地。
城南新开的茶餐厅有个露台,天气好的时候能望见整条梧桐大道。上次约了在图书馆认识的姑娘在那儿喝下午茶,她从住处走过来才十分钟。我们聊着最近读的书,发现都偏爱同一个冷门作家。她说平时总觉得在这座城市孤单,没想到转角就能遇到同好。
其实金坛这种小城特别适合发展近距社交。从城东打车到城西不过二十分钟,但很多人反而更愿意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寻找志趣相投的伙伴。我家楼下花店老板娘上个月通过菜市场群聊认识了现在的男朋友——两人住在相邻小区,经常在同一个摊位买早点。
有时候傍晚散步,我会特意绕到护城河边的步道。那里常有人慢跑遛狗,偶尔能听见年轻人坐在长椅上聊天的片段。有个扎马尾的姑娘每周叁晚上都会在河边弹吉他,后来发现她和我们公司实习生是羽毛球搭子。你看,生活圈重迭的概率远比想象中高。
现在我和咖啡店那位条纹衬衫先生养成了周末探店的约定。这周去尝尝社区面包房新出的碱水结,下周试试老街深处的私房菜。有次在面馆碰见他同事,对方惊讶地说:“原来你们住这么近?我每天通勤要四十分钟呢。”
这种200米范围内的缘分,倒让人想起小时候在大院里串门的日子。不用提前叁天约时间,不用查地图找路线,随时都能碰上面喝杯茶。虽然现在住在楼房小区,但科技反而让我们找回了这种恰到好处的亲近感。
昨天路过社区布告栏,看见好多人在征寻散步搭子、饭友、书友。有个留言特别可爱:“想找能一起去菜市场挑时令蔬菜的人,我分得清荠菜和蒲公英。”或许下次刷新页面时,我们都会多留意那些闪现在咫尺之间的光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