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,喀什附近人百元两小时
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。前几天和朋友在喀什老城茶馆喝茶,隔壁桌两个年轻人边刷手机边嘀咕,说什么"喀什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"的事儿。我端着茶杯的手顿了一下,这年头真是什么新鲜事都有。
朋友老马在喀什开了十几年旅馆,他咧嘴一笑:"这事儿我门儿清。"他说现在来喀什旅游的年轻人,不少都会试这个。倒不是想找什么特殊服务,主要是图个方便。
百元两小时能做什么
老马给我算了一笔账。在喀什,找个正经导游,一天少说叁百。可很多年轻人就是想在老城里转两小时,拍拍照,听听当地故事。"喀什附近人百元两小时"这个说法就这么传开了。
我认识个叫阿迪力的小伙子,他就是干这个的。每天早上在微信附近的人里挂个状态:"带您逛喀什老城,两小时一百"。他跟我说,这价钱对游客来说不贵,对他而言,一天接两叁单,比在餐厅打工强。
阿迪力带着游客走的都不是常规路线。他知道哪家馕坑烤的馕最香,哪个巷子的土陶艺人愿意让游客试试手。有次他带个广州姑娘去找做艾德莱斯绸的老作坊,那姑娘后来在游记里写:"这一百块花得值,看到了旅行团绝不会带你去的地方。"
藏在微信里的喀什
现在走在喀什老城的巷子里,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:年轻人举着手机,跟在当地人身后,听着手机里传来的翻译声,不时发出恍然大悟的"哦——"。虽然语言不太通,但比划着也能明白个大概。
不过老马也提醒,这事儿得擦亮眼。他听说有人打着"喀什微信附近的人100元俩小时"的幌子,实际上带游客去购物点拿回扣。后来几个正经做这行的小伙子想了个办法,做了个小程序,上面都是实名认证的本地向导。
我觉得这个现象挺能反映现在的旅游趋势。大家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,更想深入当地生活。花一百块钱,找个本地人带着溜达两小时,听听他们口中的喀什,这比在景点门口拍张照有意思多了。
上次见阿迪力,他刚带完一单。那对北京来的老夫妻本来只想逛两小时,结果听他讲得起劲,愣是加了钟。老爷子说:"你这讲得比导游词生动,我们像在听邻居家孩子讲故事。"
黄昏时分,我常能在百年老茶馆看到这些临时组成的"旅游小队"——刚认识两小时的陌生人有说有笑地围坐在一起,分享着手机里的照片。那个画面,倒比喀什的夕阳还要温暖几分。
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吧。不在于花了多少钱,走了多少景点,而在于那些意料之外的相遇。就像老马说的:"有时候花一百块认识个新朋友,比花一千块买堆纪念品值得多。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