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南昌小巷情缘何处寻
南昌的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站在系马桩老街的拐角,看着斜阳把斑驳的墙影拉得老长。隔壁早餐店的老板娘正收拾着蒸笼,热气腾腾里飘来一句:“找什么呢?”我张了张嘴,那句“南昌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”在舌尖转了叁转,终究化成一声轻笑。
巷口修自行车的老师傅耳朵倒是灵,榔头敲着车链子当当响:“爱情?前头裁缝铺子,阿珍给老周补了二十年衣裳。”他拧开搪瓷杯喝了口茶,“老周每天雷打不动坐在铺子门槛上剥豆子,剥着剥着就剥出了一辈子。”
瓦罐汤的滋味
再往深里走,绳金塔附近的巷子飘着瓦罐汤的香气。那家没有招牌的老店,夫妻俩守着土灶台熬了叁十年的汤。女人负责揉面拌粉,男人专注着照看十几个小瓦罐。有次我看见他自然地用袖口给妻子擦汗,她嗔怪地瞪他一眼,转头往他碗里多夹了块肉饼。这大概就是南昌小巷情缘何处寻的答案——在晨光熹微时共同升起的炊烟里,在暮色四合时相互依偎的剪影里。
记得有回下雨,我躲进万寿宫附近的老巷避雨。杂货店屋檐下挤着对年轻情侣,男生把外套撑开遮在女生头上。雨滴顺着瓦檐串成珠帘,他们靠得很近,在说着悄悄话。后来雨停了,他们牵着手走进巷子深处,积水倒映着他们摇晃的影子。这类画面总让人忍不住想,或许南昌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这个问题,本就藏在这样不经意的瞬间。
豆腐脑挑子的大叔每天晌午准时出现在嫁妆街拐角。有次我注意到他留出最嫩的那碗,撒上白糖,递给后来摇着蒲扇慢悠悠走来的老伴。她接过碗时,他顺势摘掉落在她银发上的桂花。这样的场景让我恍然,原来南昌小巷情缘何处寻从不需刻意寻找,它就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细节里自然生长。
夜幕降临时分,孺子路旁的巷子飘来炒菜的香味。某家厨房窗口里,系着围裙的男人正颠着炒锅,他的妻子在后面帮他系松了的带子。窗户上朦朦胧胧映着他们的身影,像幅温暖的剪影画。这些寻常巷陌里的日常,或许正是南昌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的最佳注脚——它不在轰轰烈烈的誓言里,而在柴米油盐的相伴中。
偶尔也会在筷子巷看见并肩散步的老人,爷爷拄着拐杖走得很慢,奶奶提着菜篮子跟在半步之后。他们不怎么说话,但每次遇到小水洼,爷爷都会下意识伸手扶住奶奶的胳膊。这种默契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,那是经过岁月沉淀后,把对方的存在变成了自己的习惯。
如今高楼越来越多,老巷渐渐被玻璃幕墙包围。但当你走进那些尚未消失的巷子,依然能看见坐在竹椅上摇扇聊天的老人,看见蹲在门口一起逗猫的年轻人。南昌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它或许就藏在下一个转角,在某扇虚掩的木门后,在某个亮着灯的窗户里,静静等着有心人去感受,去发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