弥勒那里有站小巷的,弥勒那条有站的小巷
那天和朋友聊起弥勒,他突然问我:你知道弥勒那里有站小巷的吗?我愣了一下,这条小巷的名字实在特别。
后来我专门去了趟弥勒。这座小城的节奏很慢,午后的阳光把青石板路晒得发烫。我在老城区转了半个下午,问了好几个坐在树下乘凉的老人才找到那条小巷。巷口真的立着个老式公交站牌,红漆剥落得厉害,但还能看清上面的字迹。
站台与小巷的相遇
你说奇怪不奇怪,公交站怎么会设在巷子里呢?我站在巷口琢磨了一会儿。这条巷子不宽,两边是有些年头的土坯房,墙缝里钻出几丛青草。站牌歪斜地靠在一户人家的外墙上,像是很多年前某个调皮孩子随手插在那里的。
住在对面的阿婆正在门口拣豆子。我凑过去搭话,她抬头看了看站牌:“这个站啊,比我年纪都大。”她说早年这里真是公交车终点站,后来路修宽了,车站就搬走了。可站牌一直留到现在,慢慢成了这条小巷的名字。
“现在年轻人找过来,都是听说弥勒那里有站小巷的。”阿婆笑着说,手里的豆子哗啦啦地落进盆里。她在这条巷子住了一辈子,看着站牌从实用物件变成地标,最后成了记忆的载体。
我在巷子里慢慢走着,偶尔能看见老式木窗上贴着的福字,门楣上挂着晒干的玉米。有户人家的铁门虚掩着,能瞥见院里那棵茂盛的枇杷树。这些寻常景象,因为那个废弃站牌的存在,突然都有了故事感。
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
站在巷子中间往回看,那个站牌在夕阳里拉出长长的影子。我突然想起阿婆说的话,她说站牌就像时光在这里打了个结,把过去和现在系在了一起。虽然公交车早就不在这里停靠了,但“车站”这个概念却留了下来,成为这条小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。
旁边院子里飘出炒菜的香味,应该是青椒肉丝。这味道让我想起小时候住过的老街,也是这样傍晚时分,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。那种温暖的感觉,在很多地方都已经找不到了,却在这条有站的小巷里意外地保存着。
几个放学的孩子吵吵闹着跑过,书包在背后一颠一颠的。他们经过站牌时都下意识地绕开,看来早就习惯了这个“碍事”的老家伙。对他们来说,弥勒那条有站的小巷就是回家的路,再普通不过。可在外来人眼里,这却是弥勒最特别的风景。
我临走前又回头看了看。暮色渐浓,站牌在昏暗光线下只剩下个模糊轮廓,但它确实还在那里,守着这条巷子,也守着几代人的记忆。也许再过些年,知道这个站牌来历的人会越来越少,但它已经和巷子长在了一起,成为这个地方独一无二的印记。
离开弥勒很久了,我还是会想起那条特别的小巷。有时候和朋友说起旅行见闻,总会提到弥勒那里有站小巷的故事。听的人都会露出好奇的神情,就像我最初听说时那样。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,因为一个固执留下的站牌,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奇妙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