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封火车站小巷子200元一次,车站附近巷内两百块一回
那天路过登封火车站,听见两个拉客的大姐在墙根底下嘀嘀咕咕。一个说"巷子里头便宜",另一个接话"可不是嘛,两百块就能解决"。我放慢脚步,瞥见那条窄窄的巷子,灰墙根儿晒着几床棉被,两个男人蹲在杂货店门口下象棋。
这条巷子我来过不少回。去年冬天送亲戚坐凌晨的火车,巷口那家襄阳牛肉面馆亮着灯,老板在雾气里剁着卤菜。二十米外的家庭旅馆亮着"有房"的灯牌,前台大姐裹着军大衣看电视剧。说实在的,要不是亲耳听见,真想不到这种寻常巷陌会藏着这种交易。
巷子里的日与夜
白天这里完全是另一番光景。菜贩子的叁轮车堵在巷口,早点摊的油条锅滋滋作响。五金店老板在门口修理洗衣机,快递员骑着电瓶车在人群里穿梭。谁能想到同样的地方,到了深夜会有穿着暴露的女子站在阴影里?
记得有回半夜来接人,把车停在巷子对面的停车场。有个穿红裙子的女人在路灯下来回踱步,高跟鞋敲得水泥地哒哒响。她不时看一眼手机,又抬眼扫视过往的车辆。后来有个中年男人凑过去,两人低声交谈了几句,一前一后走进了巷子深处的招待所。
这种场景在火车站附近其实不算稀奇。很多老出租车司机都知道,有些小旅馆长期和这些女子合作,抽成不高,叁十五十的。有个跑夜班的师傅说过,这些女人大多租住在城郊的民房,每天坐公交来"上班"。她们有自己的规矩,不接醉汉,见到生面孔要先观察几分钟。
两百块的生意经
说起这个价格,倒是多年没变过了。十年前在别处的汽车站附近也是这个价,没想到现在通货膨胀这么厉害,这个行当却意外地维持着原价。可能这种地下生意也有自己的市场规律吧,涨价的活计反而竞争不过别人。
有次在面馆吃夜宵,听见隔壁桌两个女人聊天。短发那个抱怨说现在活儿不好接,好多客人都在手机软件上找人了。长发女人咬着一次性筷子说:"软件上抽成狠呐,还是老街坊生意实在。"她们说话声很轻,但在这深夜里还是清清楚楚飘进耳朵。
我突然想起这条巷子南头有所小学,每天早晨都有家长送孩子路过。那些蹦蹦跳跳的孩子不会知道,同样的地方在几小时前发生过什么。这种割裂感让人心里发堵,就像看见褪色的春联还贴在斑驳的墙上,新旧痕迹重迭在一起。
巷子北头有家开了二十年的修表铺,老师傅戴着单眼放大镜修理一块上海牌手表。他的工作台正对着那些女人常站的角落,不知道每天看着这些来来往往的人,心里会想些什么。有回我去修表,看见他孙女趴在柜台上写作业,铅笔盒上贴着美少女战士贴纸。
可能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地方吧,表面看着普普通通,底下却藏着不为人知的生计。就像火车站广场上那些席地而睡的农民工,或是天桥上摆地摊的老太太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讨生活。只是有些方式,终究是见不得光的。
最近听说那片要拆迁了,墙面上已经用红漆画了圈,里头写着"拆"字。不知道巷子里的人们会搬去哪里,那些两百块的交易又会转移到什么地方。也许过不了多久,这里就会变成新建的商业广场,再没人记得曾经发生过的一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