濮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濮阳火车站旁的小胡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2:33:36 来源:原创内容

濮阳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
那天下午四点,我拖着行李箱走出濮阳火车站,阳光斜斜地打在脸上。车站广场上人来人往,拉客的司机们操着浓重的本地方言招揽生意。隔着一条马路,我看到对面那片低矮的旧房子,墙壁上爬着些枯萎的藤蔓。那就是我要找的地方——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。

其实我原本打算直接打车去酒店,可不知怎么就穿过了马路。巷口很窄,只能容两个人并肩通过。刚踏进去,温度好像骤然降了两叁度,空气里飘着油炸食物的香味。巷子两边的房屋挨得很近,二楼住户晾晒的衣服几乎要碰到一起。

往深处走了十来米,出现了一家修鞋铺。老师傅坐在小马扎上,鼻梁架着老花镜,手里正在缝补一只棕色皮鞋。他脚边堆着不少待修的鞋子,但动作还是不紧不慢的。我站在旁边看了会儿,他抬起头冲我笑了笑:“刚下火车?”我点点头,他接着说:“这条巷子啊,好多人都像你这样,拖着箱子就进来了。”

再往里走,景象更丰富了。有家五金店,门口挂着各式各样的锁具;隔壁是家裁缝店,老大娘正在踩缝纫机,哒哒哒的声音很有节奏。最让我惊喜的是发现了一家旧书店,门面很小,里面却堆满了书。店主是个戴眼镜的年轻人,他说这店开了二十多年,从他父亲那辈就开始经营。

我随手翻了本旧杂志,忽然听见外面传来叮铃铃的自行车铃声。探头一看,是个送外卖的小哥,正灵活地在狭窄的巷道里穿行。他显然对这里很熟悉,哪家门口有台阶,哪处路面有坑洼,他都一清二楚。

濮阳火车站旁的小胡同

从书店出来,我继续往里走,发现这条巷子还连着几条更细的支巷,也就是当地人说的“小胡同”。这些胡同更窄了,有些地方我得侧着身子才能通过。墙壁上布满斑驳的痕迹,有几处还用粉笔写着歪歪扭扭的数字,可能是小孩子们的游戏之作。

在一处拐角,我遇见了一位正在生炉子的老奶奶。炉子里冒出阵阵白烟,她一边扇风一边咳嗽。看见我,她不好意思地笑笑:“生火做饭,油烟大了点。”我注意到她家窗台上摆着几盆菊花,开得正艳。老奶奶说她在胡同里住了一辈子,儿女们都搬去新小区了,就她舍不得离开。

“早上五点多,卖豆腐脑的就会推车过来,”老奶奶指着胡同口说,“那吆喝声比闹钟还准。”她说这条胡同虽然旧,但邻里关系特别好。谁家包了饺子,都会给邻居送一碗;下雨了,大家会互相帮忙收衣服。

天色渐渐暗了下来,胡同里陆续亮起温暖的灯光。我听见某户人家传出炒菜的声音,闻到浓郁的葱香味。这时我才感觉肚子饿了,想起自己还没吃晚饭。

循着香味往前走,在胡同深处发现了一家小面馆。老板娘正在门口择菜,看见我就招呼:“吃点啥?今天的烩面很不错。”我点了碗面,坐在店外的小桌旁。面端上来时冒着热气,汤浓面筋,上面撒着香菜和香油。

正吃着面,突然下起了细雨。雨点打在胡同的青石板上,发出清脆的声响。老板娘急忙把桌椅往屋里搬,我也端起碗跟进店里。雨越下越大,从门口望出去,整个胡同都笼罩在雨幕中,那些老房子的轮廓变得模糊起来。

雨声中,我听见隔壁传来电视的声音,好像在播放新闻。而面馆里的收音机正在放豫剧,咿咿呀呀的唱腔和雨声混在一起,意外地和谐。老板娘说这场雨下得好,能洗洗巷子里的灰尘。

雨渐渐小了,我付钱准备离开。走出面馆时,发现胡同里的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,倒映着两旁窗户里透出的灯光。空气变得清新很多,带着泥土和青苔的气息。

当我终于走出这条曲折的巷子,回到火车站广场时,感觉像从一个世界穿越到了另一个世界。身后是安静的老巷子,面前是喧嚣的现代车站。这次偶然的探访让我明白,在每个城市的车站对面,可能都藏着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角落。它们像是城市的记忆,默默见证着来来往往的故事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