虎林那里有站小巷,虎林那条有站的小巷
说起虎林那里有站小巷,不少老住户都会露出会心一笑。这条巷子藏在城市东北角,夹在两排老式居民楼中间,要不是巷口立着个锈迹斑斑的公交站牌,怕是很多人从旁边经过都注意不到。
我第一次听说这条巷子,还是从隔壁陈大爷那儿。那天他提着鸟笼在小区遛弯,看我盯着手机导航转悠,凑过来说:“找不着道了吧?往前走到红绿灯,右拐看见个绿色报亭,紧挨着就是虎林那里有站小巷。”他特意加重了“那里有站”四个字,像在念什么通关密语。
巷子里的烟火日常
走进巷子才发觉别有洞天。宽不过叁米,青石板路面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清晨六点,巷口的早餐铺最先热闹起来,蒸笼冒着白花花的热气,炸油条的香味能飘出老远。穿着校服的学生挤在站牌下,一边啃着烧饼一边张望公交车来的方向。
住巷尾的李大姐总是端着搪瓷缸站在自家门前:“我们虎林那条有站的小巷别看不起眼,买菜、上学、坐车都方便。老王家的剃头铺开了二十年,小刘家的水果摊天天新鲜。”她说这话时,巷子里飘着各家炒菜的香味,窗户里传出电视声和孩子写作业的朗读声。
最让我惊讶的是巷子中段那棵大槐树,怕是比这些楼房年纪都大。夏天树荫能遮住半条巷子,树底下摆着几张石凳,总有几个老人在那儿下象棋。公交车从巷口缓缓驶过,司机偶尔会按声喇叭,跟相熟的住户打招呼。
站牌下的相遇
那个公交站牌确实是整条巷子的灵魂。站牌上的漆掉了不少,但“虎林那里有站小巷”这几个字还很清楚。傍晚时分,等车的人渐渐多起来。刚下班的年轻人戴着耳机,时不时抬头看车来了没有;拎着菜篮的大妈碰上了,就站在那儿聊会儿家常。
我在这站牌下遇见过等车的张老师。她在附近小学教语文,搬来五年了。“刚来时也觉得这巷子窄,住久了才发现妙处。”她指着站牌笑,“特别是下雨天,在站棚下等着,看雨顺着屋檐滴成线,邻居递过来半把伞——这种时候就觉得,虎林那条有站的小巷不只是个地名。”
确实,这条巷子有种奇怪的魔力,能让陌生人变成熟人。许是每天在站牌下等车碰面多了,点头之交慢慢成了能说上几句话的街坊。谁家孩子考上了好学校,谁家老人需要照顾,巷子里的人都知道。
夜深了,末班车驶过站牌,巷子渐渐安静下来。只有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,给晚归的人留着一束光。虎林那里有站小巷沉入睡梦中,等着第二天清晨第一班公交车的到来,开启新的循环。
或许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,这样的小巷正在慢慢消失。但只要你走进去,在站牌下站一会儿,就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、带着烟火气的生活质感。它不慌不忙地存在着,成为许多人的牵挂和念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