蛟河品茶上课群,蛟河茶道学习交流组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6:06:13 来源:原创内容

这事儿还得从上个月说起。那天我在老同学家喝茶,他顺手把我拉进一个叫“蛟河品茶上课群”的微信群。刚进去那会儿,我心想这不就是个普通聊天群嘛,没想到后来彻底改变了我对喝茶的看法。

群里每天特别热闹,早上六点多就有人分享今天泡的茶。张老师是群里的主心骨,他在蛟河开了十几年茶庄,讲起茶来特别接地气。记得有次我买了泡红茶觉得发酸,直接在群里问,他马上回复:“这是发酵时间没控好,下次泡的时候水温低五度试试。”我照着他说的做,那杯茶果然顺口多了。

从烫嘴到回甘的转变

以前我觉得喝茶就是抓把茶叶扔杯子里,倒上开水完事。在蛟河茶道学习交流组待久了才发现,这里头学问大着呢。比如同样都是绿茶,为什么龙井要85度水,毛峰就得80度?为什么紫砂壶泡熟普更好喝?这些问题在群里都能找到答案。

最让我感慨的是,群里从来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仪式感。李大妈上周还分享了她用玻璃杯泡铁观音的心得:“咱普通人家没那么多讲究,关键是茶叶别放太多,第二泡最好喝。”这种实实在在的分享,比书上那些玄乎的理论管用多了。

现在我们家晚饭后都会围坐着喝会儿茶。儿子以前只喝饮料,现在居然能品出不同普洱的区别了。昨天他还得意地跟我说:“爸,这个茶汤透亮,肯定是春茶。”这句话让我特别欣慰,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言传身教吧。

说实话,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能有个地方让人静下心来品品茶、聊聊天,确实是件挺难得的事。蛟河品茶上课群里的朋友们虽然没见过几面,但通过一杯茶建立起来的情谊,反而显得格外纯粹。

前几天群里组织了一次线下茶会,我带了自己收藏的叁年陈白茶。大家围坐在张老师的茶庄里,每人带一种茶,边喝边交流感受。茶香袅袅中,突然觉得这样的时光特别美好。原来喝茶不光是解渴,更是连接人与人的纽带。

看着窗台上那盆新买的绿萝,我又想起张老师常说的话:“喝茶如养植物,急不得。”确实,无论是茶叶的舒展,还是茶艺的精进,都需要时间和耐心。好在有这群志同道合的茶友相伴,这条路走得格外有趣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