忻州学生3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时到位
这两天刷朋友圈,看到个挺有意思的事儿:忻州那边有些学生推出了“300块钱随叫随到”的服务。这价格乍一听确实让人心里咯噔一下,现在的人工服务都这么实在了吗?
我特意打听了一下,原来这个服务主要面向本地商家和居民。比方说便利店临时缺人看店,餐馆外卖爆单送不过来,或者家里老人需要陪护去医院,打个电话学生团队半小时内就能赶到。有个开奶茶店的老板娘告诉我,上周店员突然发烧请假,正是靠这个服务顶过了下午茶高峰期。
服务内容比想象中丰富
原本以为就是跑腿代购之类的简单活儿,细问才发现他们连家电维修、宠物托管都能接。有个大二男生腼腆地说,他靠着在电子维修店打工的经验,已经帮小区居民修好了七八台微波炉。“反正课余时间闲着也是闲着,既能赚生活费又能练手艺。”他边说边整理着工具包,里面螺丝刀、万用表摆放得整整齐齐。
这些学生通常叁人一组搭档,通过微信群接单。有次遇到需要抬钢琴的急单,他们在群里喊了声,立刻又来了两个体育系的同学帮忙。这种随时响应的协作模式,倒让我想起大学时宿舍里互相帮忙占座打水的日子。
不过也有人担心:这么便宜的价格能保证质量吗?我观察过他们给小区做垃圾分类督导的工作,几个学生带着手套挨个检查垃圾桶,遇到不会分的老人家还耐心讲解。那个戴眼镜的女生说得实在:“我们收得少,但事情肯定要办妥当,毕竟都是在自家门口做事。”
现在这种学生服务随时到位的模式渐渐形成规模,他们最近还搞起了服务评价制度。完成订单后客户可以在小程序里打分,连续获得好评的团队能优先接到价格更高的订单。这种良性循环让服务质量越来越有保障,听说上个月还有毕业生专门回来请学弟妹帮忙布置求婚现场。
看着他们在烈日下骑着共享单车穿梭在大街小巷,白罢恤后背都被汗水浸透了,却还在认真核对送货清单。这种接地气的勤工俭学方式,或许比坐在写字楼里实习更能让人快速成长。毕竟既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,又要学会和不同的人打交道,这些经验可是课堂上学不来的。
傍晚路过城东菜市场,恰巧看见两个学生正在帮摊主收拾蔬菜。那个扎马尾的姑娘手法利落地把莴笋捆成把,旁边男生举着二维码提醒顾客:“阿姨,扫码支付在这里。”夕阳把他们的白罢恤染成暖金色,这个画面突然让我觉得,所谓的社会实践,不就是这样融入市井烟火的过程吗?
或许这种服务模式能持续优化的关键,在于它真正抓住了“急需”和“实惠”这两个痛点。就像隔壁王阿姨说的:“现在请个零工动辄上百,学生们收费合理,而且遇到急事真能马上来人。”她上周半夜突发胃炎,就是两个医学生最先赶到帮忙送医的。
夜色渐深时,我在街角又遇见那支学生小队。他们刚刚给便利店补完货,正凑在路灯下核对明天的订单。有个男生开玩笑说今天微信步数又占领了封面,另一个女生则提醒大家记得给电动车充电。望着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,忽然觉得这座城市夜晚的温度,正被这些奔波的身影悄悄温暖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