佳木斯火车站附近站街,车站周边街边景象
佳木斯火车站附近站街的景象,总是带着一种特别的烟火气。傍晚时分,我站在出站口的天桥上往下看,整条街像刚睡醒似的,渐渐亮起灯火。路边卖烤红薯的大爷掀开铁桶,甜香混着煤烟味飘上来;报刊亭老板娘正收拾着当天的报纸,把几本杂志挂到门外铁丝上。公交车慢悠悠靠站,带着行李箱的旅客和拎着菜篮子的居民混在一起,分不清谁刚来,谁正要离开。
往西走过两个路口,景象就更鲜活起来。五金店门口堆着锅碗瓢盆,十元叁双的袜子挂在移动衣架上随风晃荡。修鞋匠坐在小马扎上敲敲打打,旁边炸串摊子的油锅滋啦作响,穿校服的孩子们挤在摊前叽叽喳喳。这些看似杂乱的场景,偏偏组成了车站周边最真实的生活图景——不是游客眼里的风景明信片,而是扎进泥土里的寻常日子。
街角的面馆
再往里走有家开了二十多年的面馆,红色招牌褪成淡粉色。老板老陈系着沾了油渍的围裙,看见熟客就点点头:“老规矩?”他下面条时手臂肌肉绷得紧紧的,捞面、浇汤、撒葱花,动作像钟摆般准确。常来的是附近开出租的王师傅,他总把车停在消防栓旁边,端着面碗蹲在马路牙子上吃。“在这吃舒坦,”他说,“比家里有滋味。”热汤的白气扑在他脸上,和车站飘来的煤灰混在一起。
其实佳木斯火车站附近站街的店铺换过好几茬——录像厅变成网吧,网吧又改成奶茶店。但总有些东西留着,比如邮局门口那个绿色的邮筒,虽然生锈了却还在用;比如总在路口下棋的两位老人,他们的棋盘磨得发亮。车站广播响起时,整条街都会安静几秒,等列车进站的轰隆声过去,才恢复先前的热闹。
傍晚六点是人最多的时候。下班的人流像涨潮般涌过街道,电动车铃声响成一片。有个女孩站在便利店屋檐下躲雨,她盯着车站大钟看了好久,像在等人,又像在道别。这种场景在这条街上太常见了,每时每刻都有人到来,有人离开。车站周边街边景象就像生活的舞台,永远上演着相似的戏码,但细看每个细节又完全不同。
天黑透时,霓虹灯都亮起来。水果摊把最后几箱橘子搬到店里,小超市门口支起卖烤冷面的小推车。我站在天桥原来的位置往下看,整条街笼罩在暖黄色的光晕里。佳木斯火车站附近站街的日夜交替,从清晨首班车进站到末班车驶离,周而复始地见证着这座城市的脉搏。而明天太阳升起时,这条街又会以同样的节奏苏醒,继续它平凡又鲜活的一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