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乡品茶上课群,湘乡茶艺学习交流组
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挺有意思的群聊,叫“湘乡品茶上课群”。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我扫码加入了。没想到这个群还有个特别接地气的别名——湘乡茶艺学习交流组。
刚进群那会儿,我其实有点懵。群里每天消息不断,但聊的既不是高深的理论,也不是枯燥的步骤。有位叫“陈姐”的茶友发了段视频,镜头里是只普通的玻璃杯,她正往里注水:“你们看,这水温大概85度,水柱要顺着杯壁慢慢下去,茶叶就在杯里转圈圈。”底下立刻有人问:“陈姐,为什么非要顺着杯壁啊?直接冲不行吗?”
从茶杯里品出生活滋味
这个问题我也好奇。陈姐很快回了条语音:“直接冲容易烫伤茶叶呀。咱们湘乡的毛尖娇贵着呢,得像对待小娃娃一样温柔。”她笑着说,“其实喝茶这事儿,急不得。就像咱们做事,有时候慢就是快。”这话让我愣了一下,没想到简单的冲泡手法里还藏着这样的道理。
群里最热闹的要数周末的“云品茶”活动。上周六晚上,二十多个茶友同时在线,各自泡着同一款红茶。住在河东的小王最先发言:“我这杯喝着有点涩,是不是水温太高了?”马上有人回复:“加点蜂蜜试试?我上次也这样。”这时群主老李插话:“涩味可能跟浸泡时间有关。大家把手机计时器打开,下一泡我们统一泡90秒看看。”
说来也怪,明明隔着屏幕,却仿佛能闻到彼此的茶香。有人在书房泡茶,有人在阳台品茗,还有人边带孩子边参与讨论。这种随时随地都能开始的茶艺学习,让“湘乡品茶上课群”成了许多人的小确幸。
更让我惊喜的是,群里不仅教怎么喝茶,还聊怎么选茶具。茶友“山水之间”晒出他用了十年的紫砂壶,壶身已经养出温润的光泽。“别迷信价格,”他写道,“关键是合手。就像找对象,得处着舒服。”这话引得大家纷纷晒出自己的“宝贝”,从祖传的盖碗到女儿送的父亲节礼物,每件茶具背后都有故事。
记得有次我泡的茶总感觉不对味,在群里随口提了一句。很快就有茶友问:“你是不是用自来水泡的?”还真是。对方发来个笑脸:“试试矿泉水吧,水为茶之母嘛。”我半信半疑地换了种水,同样的茶叶居然真的泡出了不同的香气。
现在每天打开“湘乡茶艺学习交流组”,已经成了习惯。这里没有高高在上的大师,只有一群爱茶的人分享着各自的心得。有时候工作累了,看着群里新发的图片——可能是某位茶友窗边的茶席,或是雨后新采的茶叶——心情就会慢慢平静下来。
昨天群里有新人问,要不要买很贵的茶叶才能入门。老茶友“清风”回复道:“二十块的茶叶也能喝出滋味,两千块的茶叶也可能泡糟。先把手头的茶喝明白再说。”这话特别实在,让我想起群里常说的那句话:茶无贵贱,适口为珍。
说来也巧,自从加入这个湘乡品茶上课群,我发现自己对生活的感知细腻了许多。原来春风拂过时,真的能闻到泥土里萌动的生机;原来夜深人静时,一杯清茶能品出这么多层次的味道。这些体验,都是在群里慢慢学会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