莱西小巷子里150的爱情,小巷深处150元的爱情故事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7:14:06 来源:原创内容

那盏昏黄的路灯下

莱西老城区有条巷子,窄得连电动车都得侧身过。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,墙角的青苔绿得发黑,一到梅雨天就泛着潮湿的泥土味。我常从巷口经过,却从未往里走,直到那天为了躲雨才一头扎了进去。

巷子深处有家旧书店,玻璃橱窗上贴着“旧书150元一斤”的红纸,字迹都被晒褪了色。推门时铃铛“叮铃”一响,店里飘着纸张发霉和咖啡混在一起的味道。老板是个戴老花镜的大爷,正趴在柜台睡觉,呼噜声和头顶吊扇的吱呀声一唱一和。

我在书架间胡乱翻着,忽然从一本泛黄的《莱西县志》里飘出张照片。照片上是对年轻男女,并肩站在巷口的槐树下,男孩白衬衫洗得发透,女孩的麻花辫垂到腰际。照片背面有行小字:“1987年夏,用捡破烂攒的150元买了永久牌自行车,载着她绕了整个夏天。”

正看得出神,背后响起个声音:“这书我找半年了。”回头是个穿藏蓝工装的男人,约莫五十岁,袖口磨得起了毛边。他小心翼翼接过书,手指在照片上停了许久:“这男孩...是我爸。”我这才注意到,他眼角有颗和照片里男孩一样的泪痣。

永久牌单车的夏天

他请我在店门口的马扎上坐下,递来用搪瓷缸泡的茉莉花茶。茶叶在开水里舒展时,他说起了父母的故事。当年他父亲是纺织厂维修工,母亲在巷尾裁缝店当学徒。两人最大的奢侈,是每周日去镇上看露天电影。为省车费,父亲偷偷捡了叁个月废铁,凑够150元买了辆二手自行车。

“后来车丢了吗?”我问。他摇摇头,指向巷子尽头:“去年拆迁时,从老屋阁楼里找到了那辆车。”车铃锈死了,车胎也瘪了,但叁角架上“永久”两个字还清晰可见。最让他鼻酸的是,车筐里装着母亲手缝的碎花坐垫,针脚密密麻麻,像要把整个青春都缝进去。

巷口飘来烤红薯的香气,他忽然笑起来:“母亲总说,坐在后座上搂着父亲的腰,比现在坐轿车还踏实。”有回遇上下雨,两人躲在别人屋檐下分食一个烤红薯,父亲把最甜的芯都挖给她。那时150元是笔巨款,却买来了载得动一生的深情。

压在箱底的情书

茶凉了又续,他想起什么似的,从工装内袋掏出个塑封袋。里面是迭成方块的信纸,字迹被岁月晕染得有些模糊。“父亲走后整理遗物,在箱底发现的。”信里写满柴米油盐:今天白菜降价多囤了两棵,给儿子缴了学杂费,月底还能余出叁块五...

最后一行小字让我心头一颤:“等攒够150块,给你买那件看中的枣红大衣。”原来他们那个年代,150元能装下整个冬天的温暖。男人把信纸收好,轻声说母亲至今还穿着那件大衣,肘部磨薄了都舍不得扔,每年入冬前都要仔细晒一晒。

暮色渐浓,巷子里传来收废品的吆喝声。他起身告辞,说要去接放学的女儿。走出几步又回头,指着书店橱窗笑:“现在150元连本书都买不起了。”可我知道,有些东西从来不是标价能衡量的。

后来我常去那家书店,有回看见个穿枣红外套的老太太在橱窗前驻足。她伸手轻抚“旧书150元一斤”的标签,就像在触摸某个熟悉的温度。玻璃映出她的微笑,比晚霞还温柔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