惠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小巷辩辩快餐惠州游
那天下午闲着没事,我拐进了惠州老城区的一条巷子。青石板路被磨得发亮,两旁的白墙黑瓦老房子静静立着,偶尔有自行车铃铛叮当作响。走着走着,看见个阿姨坐在门槛上择菜,顺口问了句这附近有什么好吃的。她抬头笑笑,朝巷子深处努努嘴:"往前走走,有家店挺有意思。"
这倒勾起我的好奇心。按着她指的方向,没走几步就闻到一股饭菜香。拐个弯,瞧见个不大的门面,招牌上写着"小巷辩辩快餐"。店面虽小,倒是收拾得干干净净,几张木桌椅擦得发亮。老板是个中年大哥,正拿着手机在核对订单,听见脚步声抬头招呼:"吃饭吗?扫码点单就行。"
藏在巷子里的家常味
我找了个靠墙的位置坐下,打开手机扫了码。菜单上都是些家常菜,什么红烧排骨、麻婆豆腐、番茄炒蛋,价格挺实在。正看着,隔壁桌的小伙子扒拉着碗里的饭,含含糊糊地说:"这儿的辣椒小炒肉真绝了,比我妈做得还香。"
等菜的功夫,我跟老板闲聊起来。他说这家店开了七八年,主要做附近老街坊和上班族的生意。"我们这惠州小巷子玩辩辩快餐,就是图个方便实惠。"他一边说,一边利索地打包着外卖订单,"现在人都爱用手机下单,我们这也跟着潮流走。"
正说着,我的菜上来了。热气腾腾的米饭,配上刚出锅的菜,光看着就让人食指大动。尝了口梅菜扣肉,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炖得软烂,梅菜的咸香恰到好处。不知不觉,一碗饭就见了底。
店里陆陆续续来了几个熟客,都不用看菜单,直接跟老板说"老样子"。有个大姐拎着保温盒来打饭,笑着说:"我家那小子就认准你们家的味道,说学校食堂的菜没这儿香。"
吃完饭结账,才二十来块钱。走出店门,夕阳正好斜照进巷子,给青石板路镀了层金色。几个放学的小孩嘻嘻哈哈地从身边跑过,带起一阵微风。我想,或许这就是生活的样子吧——不需要多豪华,简单实在就好。
后来我又去过几次,每次都能尝到不同的家常菜。有时候是鱼香茄子,有时候是土豆烧鸡,但每次都吃得心满意足。那条巷子我也走熟了,知道哪家的枇杷树会探出墙头,哪家的阿婆总在下午坐在门口晒太阳。
如今城市发展得快,高楼大厦越来越多,但像这样藏在巷子深处的小店,反而让人感到格外温暖。它们不张扬,不做作,就这么安安静静地守在老地方,等着熟悉的味道唤回一个个食客。
有时候朋友问起惠州有什么好吃的,我总会提起那家小店。虽然说不上是什么山珍海味,但那种亲切的感觉,就像小时候放学回家,妈妈已经做好了饭菜等在桌前。这大概就是为什么,我总愿意多走几步路,去巷子里找那熟悉的味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