永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,永州老街爱情故事在何处
永州的巷子总是弯弯绕绕的,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。我撑着伞在老街转悠,雨丝斜斜地打在斑驳的砖墙上。忽然就想起早上菜市场里那对卖豆腐的老夫妻——阿公麻利地收钱找零,阿婆默默往他手里塞了个热包子。他俩谁也没说话,可那份默契啊,比这满巷子的桂花香还稠。
巷口修鞋的张师傅倒是健谈。我问他见没见过什么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,他嘿嘿一笑,手里的锤子敲得鞋跟噔噔响:“年轻人总爱问这个。我在这修了叁十年鞋,见过最长的感情,就是东头王老师每天绕路来给我送她老伴的鞋——那老头腿脚不好,鞋底总磨右边。”他停下锤子想了想,“要说爱情在哪儿?就在这鞋跟磨偏的叁毫米里呗。”
转角遇到的不只是猫
再往深处走,墙角蹲着只叁花猫。杂货铺的刘姐正掰着馒头喂它:“这只猫啊,是陈奶奶走后留下的。她老伴李爷爷每天这个点都来,说是散步,其实就站那儿看猫。”刘姐指了指巷子拐角,“去年陈奶奶查出病了,还天天坐这儿等李爷爷买菜回来。现在换李爷爷来等了。”
雨渐渐小了,夕阳从屋檐缝隙漏下来。我忽然明白,永州巷子里的爱情哪里有?它不在什么惊天动地的誓言里,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等待中。李爷爷的身影被斜阳拉得老长,那只猫蹭了蹭他的裤脚,他弯腰摸了摸猫的头。这个动作,大概和陈奶奶在时一模一样。
路过一家老式理发店,收音机里咿呀唱着永州地方戏。七十多岁的赵师傅边给客人刮胡子边搭话:“我和老婆子开店四十年了,她管洗头我管剪发。前年她腰不好,我说关门吧,她不肯,非要每天来坐着收钱。”他手里的剃刀稳稳划过,“客人都说我俩感情好,其实也吵。为白菜涨价吵,为电视音量吵,就是没为分开吵过。”
天色暗下来,老街陆续亮起暖黄的灯。我站在巷子中间回头看,那些平凡夫妻的身影在灯火里若隐若现。永州老街爱情故事在何处?它就在修鞋摊前、理发店里、猫咪等待的巷子转角。这些感情像青石板下的草,看着不起眼,却能在最坚硬的缝隙里生长。
临走时又经过菜市场,豆腐摊已经收工了。隔壁卖菜的阿婶笑着说:“你找那对老夫妻啊?他们每天这个点都去河边散步,雷打不动叁十年啦。”我望向河的方向,路灯把两个人的影子融成一个。或许明天,巷子里又会多一个对于爱情的故事,在晨光里慢慢发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