灯塔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,灯塔寻访百元叁小时同行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4:17:03 来源:原创内容

说来也挺有意思的,前阵子我在网上闲逛,偶然看到“灯塔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”这个活动。当时心里直犯嘀咕:这年头连灯塔都能约人同行了?还明码标价一百块叁个钟头?怀着半信半疑的心情,我加了联系人微信。

对方是个爽快的大叔,声音带着海边人特有的豁达:“就是带外地朋友爬爬灯塔,讲讲老故事。咱这儿不像旅游区挤得慌,能安安静静看海。”他发来几张照片,斑驳的白塔立在礁石上,落日把整个海面染成金红色。就冲这景色,我当即转了账。

遇见不一样的引路人

周六下午两点五十,我准时到了码头。没想到约好的“附近人”竟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先生,穿着洗得发白的工装,手里拎着个旧帆布包。“叫我老陈就行,”他咧嘴一笑,“在这灯塔待了叁十八年,去年刚退休。”

沿着陡峭的台阶往上爬时,老陈的脚步比我还利索。他边走边聊:“现在年轻人总爱盯着手机,其实咱这灯塔寻访百元叁小时同行,就是想让人看看真实的海。”爬到半道,他忽然停在转角处,指着墙上一道浅浅的刻痕:“这是1985年台风留下的,当时浪头直接拍到了塔腰。”

塔顶的风猎猎作响,老陈扶着栏杆眯起眼睛:“现在都自动化了,但以前守塔人得时刻盯着灯。漫漫长夜,就听着海浪声,看着航船灯光由远及近。”他说起有年冬天,一艘货轮发动机故障,正是塔灯指引他们安全进港。第二天船长专门登门道谢,两个大男人在塔下抱头痛哭。

我忍不住问:“天天守着这么个小天地,不闷吗?”老陈笑了:“开始也闷,后来发现每天的海都不一样。晴天的海像绸缎,雨天的海像砚台,起雾时啊,整个世界就剩下塔顶这一盏灯。”

灯塔下的百味人生

下塔时已近黄昏,老陈变戏法似的从帆布包里掏出保温杯和小马扎:“来,尝尝我老伴熬的姜茶。”我们坐在礁石上,看夕阳缓缓沉入海平面。他忽然说起另一个故事——对于那个“灯塔约附近人100元3个小时”的由来。

原来最早是他儿子的主意。老爷子退休后整天若有所失,儿子就在同城网站发了帖子。“没想到真有人来,第一个是个写生的学生,后来又有失恋的姑娘、压力大的上班族。这灯塔寻访百元叁小时同行,倒成了个挺特别的事。”

有个年轻人来了叁次,每次都在塔顶呆坐很久。最后一次他说:“陈叔,看着这片海,突然觉得工作上的糟心事不算什么了。”老陈说着抿了口姜茶:“灯塔不光给船指路,有时候也给人心照个亮儿。”

海浪轻轻拍打着礁石,远处传来悠长的汽笛声。我忽然明白,这一百块买的不是导游服务,而是叁个小时抽离日常的时光。在这个什么都讲究效率的时代,还有人愿意用这样的方式,守护着一段慢节奏的相遇。

分别时老陈送我到他常去的公交站,路灯已经亮了。他站在光晕里挥手,身影莫名让我想起那座灯塔。或许每个人心里都需要一座灯塔,不一定多么雄伟辉煌,但能在迷茫时提醒你——这世上总有什么东西,始终亮着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