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口大学城约找学生,海口高校区寻访学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47:43 来源:原创内容

走在海口大学城的人行道上,两旁榕树的根须轻轻扫过肩头。下午四点的阳光正好,把图书馆的玻璃幕墙照得发亮。几个学生骑着共享单车从我身边经过,车篮里装着篮球和厚厚的法学教材。看着他们消失在宿舍楼转角,我忽然想起这次来的目的——寻访这些年轻的身影,了解他们真实的生活状态。

教学楼拐角处,有个戴眼镜的男生正坐在花坛边背单词。我犹豫了一下,还是走上前搭话。他叫小陈,是经济学院大叁的学生。“平时除了上课,最常去哪?”我问。他推了推眼镜,咧嘴笑了:“还能去哪?要么在图书馆赶论文,要么就在后街的奶茶店小组讨论。”他随手指向远处那片热闹的商业区,“那边有家清补凉特别正宗,我们经常约在那里讨论作业。”

校园里的相遇

沿着林荫道继续往前走,耳边传来篮球撞击地面的声音。塑胶场地上,几个穿着球衣的男生正在激烈对抗。场边休息的间隙,我递给一个满头大汗的男生一瓶水。“你们经常来打球吗?”他抹了把汗,脖子上的毛巾已经湿透:“差不多天天来,下午没课的时候,群里喊一声就都来了。喏,刚才那个叁分球投得不错的,是海洋学院的学长。”他指着场上一个高个子说,“我们就是打球认识的,现在经常约着一起吃饭自习。”

路过学生活动中心时,正好碰上社团招新。动漫社的姑娘们穿着肠辞蝉服发放传单,街舞社的音乐震耳欲聋。有个文静的女生独自坐在书法社的摊位前练字,我凑近看了看,宣纸上写着“博学笃行”四个大字。“同学,你是大几的?”我轻声问。她抬起头,有些腼腆:“大一新生,刚来两个月。”笔尖在纸上顿了顿,“其实挺想认识新朋友的,但又不知道该怎么主动和人交流。”

这句话让我想起刚才遇到的小陈。他说刚到大学时也这样,后来参加了几次社团活动,渐渐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。也许每个年轻人都在经历这样的过程——从陌生到熟悉,从独行到结伴。

夜幕降临的校园

夜幕悄悄覆盖了大学城,路灯一盏盏亮起。自习室的窗户透出温暖的光,隐约能看到里面埋头苦读的身影。我推开教学楼的门,走廊里静悄悄的,只有某个教室传来小组讨论的低语。

透过门缝望去,五个学生围坐在课桌旁,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微光。“我觉得这个数据应该用折线图表示,”扎马尾的女生指着投影说,“这样对比更明显。”旁边穿卫衣的男生点点头,顺手在笔记本上记录着什么。他们的桌上散落着参考资料、喝了一半的咖啡,还有几个充电宝。这种场景在大学的夜晚太常见了——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,素不相识的人聚在一起,碰撞出思想的火花。

晚上八点的食堂依然热闹。我买了杯奶茶坐在角落,听见邻桌叁个女生在讨论周末去哪玩。“听说骑楼老街新开了家文创店,”短发的女生吸着果汁说,“要不周六去看看?”另外两个边吃边点头,其中一个突然想起什么:“对了,学生证可以打七折!”她们相视而笑,那种默契让人羡慕。

离开食堂时,夜风已经带着凉意。操场上有夜跑的学生,耳机里放着英语听力;宿舍楼下,情侣在轻声说着明天见;便利店亮着灯,两个刚下自习的男生在买关东煮。这就是海口大学城最平常的夜晚,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度过青春。

走在回程的路上,路灯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。经过下午遇见小陈的那个花坛,现在空无一人,只有几片落叶。但我仿佛还能看见那些年轻的身影——背单词的、打篮球的、练书法的、讨论课题的。他们在这个叫做大学城的地方相遇,然后各自奔赴不同的未来。或许很多年后,他们还会记得在海口高校区的某个午后,记得那些说“约一下”的瞬间,记得青春里每一次不期而遇的温暖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