溧阳约茶上课,溧阳品茶学习交流
溧阳约茶上课这事儿,最近在朋友圈悄悄传开了。刚开始听到这个说法时,我还纳闷:喝茶就喝茶,怎么还跟“上课”扯上关系了?直到上周末被朋友拉着去体验了一次,才发现这可不是普通的喝茶聊天。
记得那天下着小雨,我们走进城南一家叫“茶言观舍”的茶馆。推开门,茶香混着木香扑面而来,几位年轻人正围坐在长茶桌旁,有位老师模样的在演示如何温杯烫盏。朋友凑过来小声说:“这就是咱们今天的‘课表’——学习溧阳本地的白茶冲泡技巧。”
茶香里的学问
教茶的李师傅是本地人,说话带着溧阳特有的软糯口音。他边摆弄茶具边聊起来:“咱们溧阳白茶啊,冲泡水温得控制在85度左右。水太滚会把嫩芽烫坏,滋味就苦了。”他手腕轻轻转动,水流顺着盖碗边缘缓缓注入,“看,这样茶叶才能在水里慢慢舒展。”
坐在我旁边的大学生小陈掏出笔记本认真记着,他笑着说:“原来泡茶有这么多门道!我在家都是抓把茶叶往杯子里一扔,开水一冲完事。”李师傅听见了,乐呵呵地接过话:“现在知道了吧?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办这样的溧阳品茶学习交流——好多传统的喝茶方法,年轻人都没接触过。”
第叁泡茶出汤时,茶汤呈现出清透的淡金色。李师傅让我们先闻香再小口品,说来奇怪,按照他教的方法,这次真的喝出了以前没尝过的花香和甘甜。
不止是喝茶的地方
中场休息时,我溜达到茶馆后面的小院,发现这里别有洞天。靠墙的架子上摆满了各种茶叶样品,从常见的龙井、普洱到溧阳本地的野茶。两个年轻人正在讨论什么,凑近一听,原来在交流各自家乡的制茶工艺。
穿蓝衣服的小伙子来自宜兴,他比划着说:“我们那边做紫笋茶,最后一道工序是要用炭火慢慢烘的。”对面戴眼镜的女生点点头:“这个和溧阳炒青的工艺有点相似,不过我们更注重保持茶叶的天然形态。”
回到茶室,李师傅已经开始讲解如何挑选茶叶。他抓起一把干茶放在掌心:“好茶叶要看形、闻香、观色。比如这溧阳白茶,应该是芽头肥壮,满披白毫,像裹了层小绒毛。”大家纷纷凑过去看,有人突然冒出一句:“这不就跟选美差不多嘛!”逗得全场大笑。
说来也怪,虽然大家是第一次见面,但在茶香缭绕中,陌生感很快就消失了。坐在我对面的王姐是开咖啡店的,她说来参加溧阳约茶上课是想在店里增加茶饮项目:“现在年轻人对传统茶文化越来越感兴趣,我得跟上时代啊。”
那天我们尝了叁种不同的溧阳茶,从清雅的白茶到醇厚的红茶,每款茶都配着李师傅的讲解。他不仅教我们怎么泡,还讲了每款茶背后的故事——哪款茶产自天目湖畔,哪款茶曾经是贡品,哪款茶最适合夏天喝。听着听着,我突然理解了什么叫做“茶中有天地”。
临走时,李师傅给我们每人包了一小份茶叶:“回去按我说的方法泡泡看,味道肯定不一样。”我注意到茶馆的留言本上写满了参加者的感想,有人画了可爱的插画,有人写了长长的打油诗,还有外地的游客用英文留言说这是旅途中最特别的体验。
现在回想起来,溧阳约茶上课确实不只是学泡茶。它像是给忙碌生活按下的暂停键,让大家在茶香中相遇,在交流中收获。那天认识的茶友建了个微信群,偶尔还会互相分享又发现了什么好茶,或是约着下次一起去新的茶艺课。这种慢慢品味、细细交流的感觉,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,显得特别珍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