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勒泰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,邻近火车站的小巷
阿勒泰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
火车缓缓停靠在站台时,我第一眼就看见了那条巷子。它就在出站口正对面,隔着一条不宽的马路,灰扑扑的墙面上留着几道深浅不一的雨水痕迹。说实话,要不是接站的朋友还没到,我大概永远不会注意到这个不起眼的入口——毕竟谁会在刚下火车时,对一条普通巷子产生兴趣呢?
巷口摆着个卖烤包子的旧推车,金黄的馕坑贴着墙面,那股混合着羊肉和皮芽子香气的热浪,直接往人脸上扑。我跟着香味走过去,才发现这条巷子比想象中深得多。阳光只能照进来前半截,再往里就暗了下来,两侧院墙挨得很近,晾衣绳横在半空,挂着几件颜色鲜亮的民族服饰,还在滴滴答答落着水珠。
越往里走,市井的声响就越清晰。有个大叔坐在门槛上修理马鞍,锤子敲打皮具发出规律的闷响。他抬头看见我,用带着口音的普通话问:“找谁家?”听说我只是随便逛逛,便笑着指指前面:“再走两个路口,买酸奶子的古丽家刚煮好。”
这巷子里的时间好像走得特别慢。叁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核桃树下,陶碗里的奶茶冒着热气。有个小男孩抱着足球从身边跑过,球踢到墙上又弹回来,惊起了墙头的灰鸽子。站在这个阿勒泰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里,突然觉得特别神奇——隔着一条马路,那边是火车轰鸣、旅客匆匆的现代交通枢纽,这边却还保留着几十年前的生活节奏。
我在古丽家的小店喝了碗酸奶,酸得直眯眼睛,她又给加了勺白砂糖。她说这条巷子和她记忆里差不多,只是墙面重新粉刷过几次。以前人们出门都靠马车,现在都去对面坐火车了,但巷子里的生活还是老样子。她丈夫在铁路段工作,每天穿过马路去上班,下班回来就坐在巷口和其他人下棋。
傍晚时分,光影斜斜地切进巷子,把一切都染成了暖黄色。这时候最能感受到这条邻近火车站的小巷的独特——火车汽笛声、行李箱轮子滚过地面的声音,与巷子里炒菜的滋啦声、孩子的笑闹声奇妙地混合在一起。既不完全是都市的喧嚣,也不完全是乡村的宁静,而是这两种节奏在这里达成了某种平衡。
离开时又经过那个修马鞍的大叔家门口,他正在收摊。听说我要去赶火车,他摆摆手说:“急什么,走过去叁分钟,你们城里人总是把时间算得太紧。”这句话让我在返回站台的路上想了很久。也许这条巷子存在的意义,就是提醒每个匆忙赶路的人:生活还有另一种速度。
后来我常想起那个下午。每次火车经过阿勒泰,我都会望向窗外,寻找那条熟悉的巷子。它就像藏在现代交通枢纽旁的一个温情注脚,用酥油和奶茶的香气,悄悄挽留着想要远去的人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