霍林郭勒站街快餐约学生,霍林郭勒路边小吃寻学子
这两天路过霍林郭勒老城区,总能看到些叁五成群的学生聚在路边小吃摊前。油炸的香味混着少年们的笑声飘过来,倒让我想起些陈年旧事。
街角那家卖炸串的老板娘和我熟了,每次路过都会多给我串鱼豆腐。她说这些半大的孩子就像她家那小子,正是长身体的时候,偏偏最爱吃这些路边摊。“家长给的饭钱省下来,就为买这些串儿。”她边翻动着油锅里的土豆片边说,油花溅起来的声音噼里啪啦的。
那些年我们追过的路边摊
说起来,谁读书时没偷偷去过几次站街快餐呢?记得我们那会儿,学校后门那条巷子一到放学就热闹起来。卖煎饼的大叔永远记得哪个孩子要加两个蛋,卖奶茶的阿姨总会多给一勺珍珠。那时候五块钱能吃得很满足,现在想想,吃的哪是味道,是那种自在的感觉。
现在的学生好像和我们当年不太一样了。他们约着去霍林郭勒站街快餐,不只是为了填饱肚子。有个戴眼镜的男孩和我说,在这能遇到其他学校的同学,聊聊游戏,吐槽作业,比在家里对着四面墙有意思多了。
有个扎马尾的女生正小心地吹凉手里的麻辣烫。她说妈妈总嫌路边摊不干净,可她就喜欢这份热腾腾的烟火气。“在这能听见街上的车声,看见不同的人,感觉整个人都活过来了。”她说这话时眼睛亮亮的,像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秘密。
不过话说回来,这些路边小吃确实让人又爱又恨。便宜、方便、味道重,正对年轻人胃口。可卫生问题也确实让人担心。我见过有个摊主边收钱边抓食材,连手套都不戴。这要是吃坏了肚子,可真是得不偿失。
但孩子们似乎不在乎这些。他们更在意哪家的酱料够味,哪家的分量足。有个高中生甚至给我看了他自制的“霍林郭勒路边小吃寻宝图”,上面标满了各色摊点,还用星星标出了推荐等级。
天色渐暗,路灯一盏盏亮起来。学生们陆续散了,有的背着书包往家赶,有的还在摊前流连。老板娘开始收拾摊子,把没卖完的食材仔细包好。我问她明天还来不来,她笑着说当然来,“这些孩子等着呢”。
看着空下来的街道,我突然明白了什么。这些路边摊,这些简单的吃食,大概会成为这些学生青春记忆里的一部分。就像我们至今还记得校门口那家烤红薯的甜香,记得第一次请同学吃炸串时的小小骄傲。
夜风里还留着油炸食物的余味,明天这个时候,这里又会聚满寻找美味的年轻人。生活就是这样,在油盐酱醋里,藏着最真实的滋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