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安海选场子,集安海选场地
集安这地方不大,但提起海选场子,老街坊们都能说出点门道。这两年在集安海选场地周边,总能看见些拎着水壶陪孩子来的家长,还有那些揣着梦想的年轻人。
有个周末下午,我在文化宫门口碰见个蹲在台阶上吃盒饭的小伙子。他抹了把嘴说,从邻县坐了四小时大巴过来,就为赶这场集安海选场子的选拔。我问他紧张不,他筷子头戳着米饭笑:“练了两年半,总不能老在自家院里唱给鸡听吧?”这话把我逗乐了,但笑完又觉得挺实在。
场子里外的百态
其实集安海选场子这类地方,早不是当年那种简陋棚子了。现在走进集安海选场地,能看见调音台闪着绿光,评委席换上了人体工学椅。不过有些东西始终没变——比如总有人躲在幕布后清嗓子,那声音听着像生了锈的门轴。
上次遇见个四十来岁的大姐,她说女儿在里头比赛,自己在外头转圈。她从包里掏出个褪色的舞蹈鞋,说是女儿的第一双舞鞋。“当年在这块集安海选场子,我也站过台呢。”她说完这话,眼神飘向远处的老戏台。后来我才知道,那戏台二十年前真是露天海选场地,现在铺了防滑地胶,装了声控灯。
评委老张有回聊起,说在集安海选场地待久了,能听出脚步里的故事。有人穿着新皮鞋却走不利索,那是头回进城;有人趿拉着布鞋却步步踏实,那是从山坳里走出来的。他说最难忘某个雨天,最后赶到的姑娘裤脚全是泥,怀里揣着的干粮都泡糊了,可开嗓那刻,整个集安海选场子突然就静了。
场子东南角有棵老槐树,树杈上系满红布条。起初是有人随手挂了个平安符,后来竟成了惯例。现在每回海选前,总见人踮着脚往高处系。也不求什么,就是图个心安。管场地的李师傅每周清理时都念叨:“别挂太高啊,我这老腰够不着。”可下次看见年轻人蹦跶着挂红布,他又背过身假装没瞧见。
说到底,集安海选场子早不只是个砖瓦建筑。它像块吸满了声音的海绵,清晨开门前总有人贴着门缝张望,深夜锁门后还能在空场上听见回响。那些落在角落的谱子、留在椅背的汗渍,比任何招牌都来得鲜活。
或许再过些年,现在的集安海选场地也会变成老戏台那样的记忆坐标。但只要还有人在清晨擦拭话筒,还有家长攥着矿泉水在门口转悠,这场子就永远冒着热气儿。您要是哪天路过集安,听到墙内飘出来的歌声,不妨驻足片刻——那调子里装着整座小城的悲欢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