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泉品茶课程工作室,福泉茶艺研习工作室

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3:28:56 来源:原创内容

走过福泉古城的石板路,总能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。这股香气像条看不见的线,把我引到了巷子深处——福泉品茶课程工作室的木门虚掩着,门梁上悬着个褪了色的茶字灯笼。

推门进去时,正碰上李老师在泡凤凰单丛。她没急着招呼我,倒是先推过来个白瓷杯:“尝尝,这泡有山野气。”热水冲下去的瞬间,兰花香气猛地窜起来,把我定在了原地。就是这杯茶,让我后来成了这里的常客。

茶汤里能喝到四季

在福泉茶艺研习工作室上课,最让人着迷的是能喝懂时节变化。记得清明前后那次课,李老师同时泡了叁杯龙井:明前、雨前、谷雨。她让我们顺着杯沿嗅,明前茶像初春的嫩柳,雨前茶带着青草被太阳晒过的味道,谷雨那杯居然有淡淡的豆香。“别记名词,”她晃着玻璃杯,“要记住身体的感觉。哪天在别处喝到类似的味道,你就知道春天来了。”

这种教法特别接地气。有次来了对年轻夫妻,丈夫抱怨分不清岩茶的火功。李老师没讲烘焙理论,而是拿出叁种火功的水仙:轻火像清晨的露水,中火像正午的阳光,足火竟带着傍晚灶糖的暖甜。那位丈夫突然拍腿:“我懂了!就像煲汤的小火慢炖!”

其实啊,在福泉品茶课程工作室待久了会发现,他们教的不是品茶标准答案,而是找回我们天生就有的感知力。

盖碗底下有人情

工作室有个不成文的规矩——第一泡茶永远要分给在座所有人。起初我觉得这多麻烦,直到有次来了位害羞的姑娘,坐在角落不敢伸手。李老师斟茶时特意转向她:“这泡白牡丹有冰糖甜,你肯定喜欢。”就这个举动,让姑娘慢慢打开了话匣子。

现在每次看新学员手抖地执盖碗,老学员都会笑着分享自己的糗事:“我第一次泡茶直接翻了盖碗”“你那算什么,我把茶叶堆得冒尖儿”。这些带着温度的笑话,比任何教科书都管用。

茶桌成了连接人与人的纽带。上个月来了位日本茶道老师,大家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夹着肢体语言交流,居然通过一杯茶聊了整晚。临走时他在本子上写:“茶汤会说话。”

在福泉茶艺研习工作室的庭院里,初夏的晚风裹着茶香拂过石榴树。学员们都散去了,只剩石桌上那把养得油亮的紫砂壶还留着余温。李老师慢慢收拾茶具,突然对我说:“你看这壶,二十年前刚来时涩得扎手,现在光润得像玉。”她往壶里注满清水,“人和茶器一样,都是慢慢养出来的。”

墙外传来叁轮车碾过石板路的轱辘声,混杂着叫卖杨梅的方言。这个藏在市井深处的福泉品茶课程工作室,就像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,让每个走进来的人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。那些在茶香中度过午后,似乎比外面匆忙的世界要长得多,也厚实得多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