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田品茶课程工作室,和阗品茗研习社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13:46:37 来源:原创内容

穿过那条熟悉的青石板巷子,拐角处那扇虚掩的木门后,就是我的“和田品茶课程工作室”了。推门进去,茶香混着老木头的味道扑面而来,总能让人瞬间静下来。有朋友头一回来,瞅着招牌直乐:“你这儿隔壁,是不是还有个叫‘和阗品茗研习社’的兄弟单位啊?”我给他斟上一杯刚泡好的龙井,自己也笑了:“可不就是同一家嘛!一个名儿听着规矩,像个学堂;另一个呢,更像是招呼叁五好友来坐坐的地方。”

说来也有趣,这名儿上的小小分别,倒像是映照着茶本身的两面性子。一面是“课程工作室”里那份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儿。记得头一回教人泡碧螺春,学员是个心急的年轻人,水还没滚沸就急着要冲。我轻轻按住他的手:“别急,咱等等它。”待那蟹眼般的水泡冒起,悬壶高冲,看着嫩绿的茶叶在杯中舒卷下沉,他眼里闪过的那抹光,我至今还记得。茶这东西,你糊弄它,味道就糊弄你。

可茶的学问要真那么刻板,也就没意思了。它的另一面,恰恰在“和阗品茗研习社”这名字里透着的闲适与随性。工作室里里外外就属午后那段光景最惬意。西斜的日头透过窗格,在茶桌上投下暖和的光斑。这时候往往没什么正经理论,就是几个相熟的朋友过来,碰到什么茶就喝什么。有一回,一位大姐带了些自家山上采的野茶,味道说不上多讲究,却带着一股子清新的山野气。我们一边喝,一边听她讲采茶时遇着的趣事,满屋子都是笑声。

茶香里品出的人生滋味

这让我常常觉得,咱们这个“和田品茶课程工作室”,教的远不止是分辨茶叶好坏、掌握水温高低那点手艺。它更像是在找一个平衡,一种分寸感。好比冲泡乌龙茶,那真是差一秒都是一个味,这是规矩;可喝到嘴里,你觉得回甘悠长,心头舒展,那份自在的感受,又是没法子用尺子量的。

前阵子有个年轻人,说是工作上遇着了坎儿,整个人绷得像根弦。来了这儿,我也没多说什么,只是请他安静地坐着,从头到尾体验一遍潮汕工夫茶。从那炭火慢煮的耐心等候,到关公巡城、韩信点兵的细致斟茶,他一杯接一杯地喝着,眉头渐渐就松开了。临走时他说:“老师,我今天好像不光喝了茶,更像是……学了怎么喘口气。”这话让我琢磨了好久。

可不是嘛,在这方小天地里,沸水注入盖碗升腾而起的热气,仿佛能把心里的纷扰都带走了。不管是叫“工作室”还是“研习社”,这片天地最终给人的,是一份片刻的安宁,一点生活的趣味,还有那么些许面对日常的从容。茶还是那盏茶,但喝法不同,心境不同,滋味自然就千变万化了。

窗外暮色渐起,我又烧上了一壶水。今天约了老友来试泡新的凤凰单丛,不知道他会喝出什么不同的门道来。这大概就是茶的魅力吧,永远有新鲜的滋味等在下一泡里,就像生活,总值得咱们细细品味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