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南98场体验分享,山南98次活动感受交流
说起那九十八场活动,真像翻一本厚厚的相册,每页都带着不一样的颜色。最初报名时,脑子里还想着“该不会又是那种拍拍照签个到的形式主义吧”?结果头一回参加徒步就让我改观了——领队居然带着我们摸黑爬上扎囊山头,就为了等雅江第一缕阳光染红经幡的那瞬间。
后来参加的分享会更让我意外。记得有次手工课上,当地的白玛阿姨教我们捻羊毛线。她手指翻飞着纺锤,突然停下来指着窗外:“你们看,羊群吃草的那片坡地,我十六岁就在那儿甩着乌尔朵(抛石器)放牧。”她说着把赭石粉掺进毛线里,“现在年轻人用化学染料啦,可我总觉着,土地染出来的红色才接得上祖先的温度。”
那些藏在细节里的闪光时刻
其实最打动人的往往是计划外的片段。比如第七十叁场民谣收集活动,原定要录的老艺人临时去寺院了,我们只能坐在村口核桃树下等。这时有个戴鹿皮帽的爷爷晃着转经筒过来,随口就唱起耕地时编的“犁地歌”。歌词里唱着“黑土翻开像经书页,青稞种子是撒出去的六字真言”,这种鲜活的生产智慧,怕是任何资料库都收录不到的。
随着活动次数增加,我发现自己不再急着拍照发朋友圈了。在第九十一场藏香制作活动上,当混合了柏木和藏红花的香团在掌心揉搓时,整个工坊安静得只剩呼吸声。隔壁座的姑娘小声说,这味道让她想起外婆念经时拂过经书的袖口。可能这就是活动的魔力吧,总能在某个瞬间,让人触摸到记忆里最柔软的角落。
临到第九十八场活动那天下雨,我们在桑耶寺旁的民宿整理活动照片。墙上投映出九十八张笑脸组成的照片墙——有在陶器上画吉祥纹时沾了满手颜料的,有跳锅庄时踩掉对方鞋子的,还有在赛马场上给冠军马驹喂苹果的。组织者平措老师给我们倒酥油茶时说:“这些活动就像串念珠,把原本散落各处的人串成了完整的计数器。”
现在偶尔路过活动中心,还能看见新一批参与者在院子里学画唐卡。阳光透过蓝白帷帐映在颜料碗里,那场景熟悉得让人心头一暖。这九十八场活动给我的体验,说不上什么大道理,但确实像在人生地图上标出了许多温暖的路标——当你记得某条河畔曾飘过帮牧人捡牛粪时的笑声,某片谷地里收获过陌生人分享的糌粑,这些土地对你而言就再也不陌生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