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林站街快餐约学生,海林路边小吃邀学子

发布时间:2025-11-03 01:14:08 来源:原创内容

傍晚五点半,海林一中的下课铃刚响过,穿着校服的学生叁叁两两涌出校门。马路对面那排小吃摊立刻热闹起来,炸串的油锅滋啦作响,烤冷面的铁板冒起白烟。穿着围裙的老板娘扯着嗓子招呼:“同学,今天新到的鸡柳!”

就在这片喧闹中,我注意到一个微妙的现象。有些学生径直走向煎饼果子摊,有些却绕到巷子口,和等在那几个骑电动车的人简短交谈,然后接过用牛皮纸包好的盒饭。这让我想起最近在家长群里传的“海林站街快餐约学生”的消息,说的就是这种专做学生生意的流动快餐。

巷子里的快餐车

跟着几个学生往巷子里多走几步,果然看见辆改装叁轮车。车斗里装着保温箱,敞开的箱盖下露出十几份码好的盒饭。卖饭的是个皮肤黝黑的中年汉子,他一边找零钱一边对熟客说:“今天红烧肉特意多给你盛了两块。”那语气,不像做生意,倒像是邻居大叔。

我凑过去搭话,老板擦着汗说:“这些孩子啊,有的嫌食堂排队太久,有的说家里没人做饭。我们这价钱比外卖便宜一半,味道也不差。”他掀开保温箱给我看,两荤一素的搭配,米饭压得实实在在。这时又来了个男生,直接扫码付款,整个过程不到十秒,显然是个老主顾。

说实话,看着孩子们站在路边扒饭,心里挺不是滋味。但转念一想,我们上学那会儿,不也经常在校门口买个烧饼就当晚饭么?只是现在换成了盒饭而已。

另一种选择

回到校门口那条街,“海林路边小吃邀学子”的横幅在夕阳下特别显眼。这是街道办搞的“放心摊位”活动,每个摊主都挂着健康证,用的是一次性餐具。卖烤冷面的张姐告诉我,她在这摆了八年摊,看着一届届学生长大。“现在规范多了,我们用的油都是超市买的,不能亏待这些孩子。”

正说着,有个扎马尾的女生熟门熟路地走到摊前:“阿姨,老规矩,多加香菜。”张姐边做边说:“这姑娘从初一吃到高叁,眼看着个子窜这么高。”那份默契,让人想起家里做饭的长辈。

其实无论是巷子里的快餐车,还是街边的小吃摊,都在填补着一个空白——那些来不及准备晚饭的家庭,那些写作业到很晚的晚自习,那些正在长身体总是饿的年纪。

夜幕降临,小吃摊的灯光一盏盏亮起。穿校服的身影渐渐少了,摊主们开始收摊。卖盒饭的汉子仔细地擦洗保温箱,卖烤冷面的张姐把没卖完的食材打包放进冰箱。明天放学铃响起时,这条街又会热闹起来,继续上演着对于温饱、对于成长的故事。

路灯把影子拉得很长,我站在街角想了很久。也许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吃饭,而是那些热气腾腾的食物背后,是否有着对下一代最朴素的关怀。这大概就是“海林路边小吃邀学子”最动人的地方吧。

推荐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