喀什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火车站旁的小街景
站台外的另一番天地
喀什火车站的出站口总是闹哄哄的,旅客们拖着行李箱,匆匆忙忙地赶往下一个目的地。我却不急着走,目光越过广场上招手揽客的出租车司机,落在不远处那个不太起眼的巷口。朋友之前提过一嘴,说火车站后面藏着几条老巷子,值得转转。我心想,反正离发车还有大半天,不如去溜达溜达。
拐进巷子,仿佛瞬间跨过了一道无形的界线。身后的喧嚣像被什么东西猛地掐断了,世界一下子安静下来。脚底下是有些斑驳的青石板路,缝隙里钻出几丛倔强的绿草。阳光被两旁高低错落的民居切割成细长的光带,斜斜地打在土黄色的墙壁上。巷子窄的地方,对面二楼晾晒的艾德莱斯绸裙角,几乎要蹭到这边的窗棂。
没走几步,一股熟悉的、带着点焦香的味儿钻进鼻子。是个打馕的铺子,就在巷子拐角。维吾尔族老师傅戴着白帽子,正把一个个面团“啪”地一下贴进馕坑里。他看见我驻足,抬头笑了笑,用带着浓重口音的普通话说:“刚出炉的,香。”我买了一个,捧在手里还烫乎乎的,咬一口,外皮脆脆的,里面却软乎筋道,麦子的本味混着芝麻香,比车站里卖的包装食品不知强了多少倍。
再往里走,生活的气息就更浓了。几个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的土炕上,就着一壶砖茶闲聊天,我听不太懂,但那种慢悠悠的调子,让人心里也跟着平静下来。有个小男孩蹲在地上,用树枝逗弄一只懒洋洋的花猫,看见生人也不怕生,反而冲我咧开嘴笑,露出缺了一颗的门牙。旁边院门的铁环上,挂着一把老旧的铜锁,锁身上布满划痕,不知见证了多少年的风雨。
这喀什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,和我想象中完全不一样。它没有精心规划的旅游步道,也少了些喧闹的商业叫卖,一切都显得很随意,很生活化。你能看到现代的电线纵横交错,也能在墙根的阴影里,发现半截古老的、雕刻着花纹的木柱。时间在这里,好像是打了结的绳子,新旧交织在一起,分不清彼此。
我找了个石墩坐下,看着不远处火车站那现代风格的屋顶轮廓。仅仅一墙之隔,这边是慢节奏的、充满烟火气的日常,那边是行色匆匆的旅途。感觉挺奇妙的,仿佛这两个世界本该如此,相互依偎,又各自安好。
巷子深处传来“叮叮当当”的敲打声,循着声音找过去,是一家极小的铜器铺。老师傅就坐在门口,一下一下地锤打着手里一个铜壶,那声音不刺耳,反而有种独特的韵律。他不太说话,只是专注手里的活儿,那些待售的壶、碗、盘,在从屋檐缝隙漏下的光里,泛着温润的光泽。我挑了个小铜铃,算是留个念想。
不知不觉,日头已经偏西。我沿着原路往回走,打馕的铺子正准备收摊,闲聊的老人也起身回了屋。走出巷口,火车站的广播声、汽车鸣笛声再次将你包围。回头望望那条渐渐隐入暮色的小巷,手里还捏着那个温热的铜铃。这火车站旁的小街景,算不上什么景点,但它藏着这座城市的呼吸和心跳,那种粗粝又真实的美,反而更让人惦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