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冈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
最近在黄冈的街头巷尾,不少人都在聊一个挺新鲜的事儿——有个初中生提供了“5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。乍一听你可能跟我反应一样:现在孩子们零花钱都这么赚了?
那天在社区广场,我正好遇见这位戴着眼镜的男生。他面前摆着张硬纸板,上面工工整整写着“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”。当时有位阿姨蹲在旁边问:“小朋友,你这叁小时都跟人聊啥啊?”孩子扶了扶眼镜:“陪爷爷奶奶聊天,教手机操作,要是同龄人还能讲讲作业题。”
藏在通话时间里的温度
邻居张奶奶是第一个尝试的。她儿子在外地工作,智能手机用得不太利索。那孩子就坐在花坛边上,教她怎么打视频电话,怎么发语音。张奶奶后来逢人就夸:“那小老师说话轻声细语的,比我亲孙子还有耐心!”
其实细想下来,这个“黄冈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”的服务挺有意思。现在很多老人家,手机功能只会用最基础的。有时候想子女了,又怕打扰他们工作。找个耐心的小老师,既学了技术,又有人陪着说说话。
我后来跟那孩子聊过,问他怎么想到这个主意。他有点不好意思地说,上学期去养老院做志愿者,发现好多爷爷奶奶特别想学手机。正好暑假有空,就想试试看。“反正我平时也爱跟人聊天,还能赚点买书钱。”
现在这“学生50元通话叁小时”的服务,在附近几个小区都传开了。有时候能看到他背着小书包,挨家挨户去教老人用手机。有次碰见他满头大汗地跑着,说是约好了去教李爷爷发朋友圈。
要说最让人感慨的,是上周末在社区活动室。五六个老人围着这孩子,举着手机问这问那。他一个个耐心解答,还在小黑板上画示意图。王大爷学会发第一个朋友圈时,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。
这种面对面的交流,和冷冰冰的线上课程真不一样。老人们记不住的地方,他能反复教好几遍。哪个按钮按错了,他马上就能发现。这种实打实的陪伴,可能比单纯教技术更重要。
现在生活节奏快,有时候连自家人都难抽出整块时间。这个初中生用他的方式,在邻里间架起了一座特别的桥梁。就像他说的:“看着爷爷奶奶们学会跟儿女视频时开心的样子,我觉得这叁个小时特别值。”
其实想想,这样的服务之所以受欢迎,是因为它填补了一个我们都没太在意的空白。科技发展得快,但总有人跟不上脚步。有人愿意停下来,伸手拉一把,这事儿本身就挺暖心的。
昨天又看见那孩子在社区花园里,这次是教几个阿姨用手机买菜。阳光洒在他认真的侧脸上,我突然觉得,这大概就是成长最美好的样子——用自己的力量,让周围的世界变得稍微明亮那么一点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