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,朝阳中学生低价3小时通话
最近在朝阳区几个中学的聊天群里,总能看到类似这样的消息:“周末需要陪聊服务吗?50块钱能打叁小时电话哦。”第一次看到这条消息时,我正咬着笔杆对数学题发愁,手机屏幕亮起的光映在草稿纸上。初中生?叁小时?五十块?这几个词凑在一起,让我忍不住放下笔。
隔壁班的李晓就是提供这种服务的学生之一。上周五放学路上,我正好遇见他背着书包往家赶,耳朵上还挂着蓝牙耳机。“这么着急去哪啊?”我随口问道。“赶着接单呢,”他晃了晃手机,“有个初叁的学姐预约了六点到九点的通话,说要考前放松。”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背影,我忽然意识到,这已经成了部分学生之间心照不宣的新现象。
电话那头的故事
抱着好奇,我约了李晓周末在奶茶店聊了聊。他咬着吸管说:“最开始就是帮同班同学补课,后来发现很多人需要的不是讲题,而是有人听他们说话。”他提到有个初二女生,每次通话都在说和父母吵架的事,“她说家里没人愿意听她讲学校里的事,但对着电话反而能说心里话”。
这种朝阳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服务,价格定得很有意思。李晓解释说:“一小时二十块太贵,叁十块又不好算账。五十块凑个整,刚好是两场电影票的钱,对大家来说都容易接受。”他最近接的单子越来越多样,有陪外地转学生练习北京话的,有给准备演讲比赛的同学当听众的,甚至还有陪着背英语课文的。
坐在我们对面的王同学插话道:“我上周就买过这个服务。”她有点不好意思地搓着奶茶杯,“爸妈出差那天正好生日,又不想跟同学说,就找了个陪聊。我们打了叁小时电话,从喜欢的动漫聊到未来的梦想,挺值的。”她说那天挂掉电话时,对方还祝她生日快乐,让她突然觉得没那么孤单了。
不过这事在老师家长眼里可能就不太一样了。班主任张老师某次班会上提到:“听说现在有同学在做电话陪聊?虽然是锻炼沟通能力,但别忘了你们这个年纪最重要的还是学习。”而李晓的妈妈至今不知道儿子周末关在房间里是在做什么,“就当他在和同学讨论作业吧”,她这样说道。
这种朝阳中学生低价3小时通话能流行起来,或许是因为它刚好卡在某个微妙的需求点上。现在大家虽然都挂在社交软件上,但能安静听你说完话的人反而少了。而五十块钱对中学生来说,既不是随手可得也不是遥不可及,刚好是个需要稍微攒攒零花钱才能负担的数字。
昨天又看到群里在讨论这个现象。有人说这是社交焦虑时代的产物,有人觉得是年轻人开拓零花钱来源的新路子。但当我问李晓会做到什么时候时,他想了想说:“等到哪天大家不需要花钱就能找到人好好说话的时候吧。”窗外暮色渐沉,他的手机又亮了起来,新的通话预约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