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银耍女娃,白银游女孩
说起白银耍女娃这事儿,我忽然想起去年夏天在黄河石林遇到的场景。烈日当头,几个扎着红头绳的小姑娘正在黄土坡上翻跟头,旁边老艺人敲着边鼓,唱词混着沙尘飘过来:"尕妹妹的兜兜儿哎,金银线勾的边..."当时我就愣在原地——这不就是活脱脱的白银游女孩么?
这种民间小调啊,看着简单,里头门道可深了。白银地区自古是商道要塞,南来北往的曲调在这儿糅合,慢慢就形成了独特的耍女娃形式。老辈人说,最早是走西口的商队歇脚时,拿当地民歌逗弄客栈老板家的小姑娘,后来才演变成正经表演。您听那唱腔,既有信天游的苍凉,又带着花儿调的婉转,像把西北的风沙和柔情都揉成一团了。
黄土坡上的银铃铛
我跟着非遗普查队走访时,在王家坳见过真正的传承。七十叁岁的王奶奶盘腿坐在炕上,手指绕着红绸带打拍子,她孙女王小蝶就站在院当间儿扭秧歌步。奶奶嗓子早哑了,但每句唱词仍像带着毛边儿:"白牡丹开着哩,红牡丹笑着哩,女娃们的脚丫子踩着云哩..."小蝶的银镯子哗啦啦响,我突然明白为什么叫白银耍女娃——那些首饰碰撞的声音,真像把碎银子撒在了黄土坡上。
现在会完整唱本子的只剩二十来人,最年轻的也五十出头了。去年市里搞民俗文化节,非要让小姑娘们穿着现代舞蹈服表演,老艺人们蹲在后台直叹气。你说这白银游女孩的魂儿,不就是那种粗布衣裳裹着的身段,带着泥土味的唱腔吗?
不过也有叫人欣慰的。今年开春我在县城遇见个小剧团,他们把老调编成了儿童游戏歌。那群七八岁的孩子边跳皮筋边唱:"羊皮筏子过河哩,女娃娃要绣花哩..."虽然词儿改简单了,但那个韵脚还在。领队老师跟我说,先让孩子们觉得好玩,比强行保护管用。这话在理,老手艺就像种子,总得找到适合的新土壤。
上个月我又去了趟黄河边,听见放羊的老汉在哼耍女娃的调子。羊群踏起的尘土里,恍惚还能看见昔日商队驮着茶叶丝绸经过,客栈门口扎辫子的小姑娘踮脚张望。那些白银游女孩的身影,其实早就烙在这片土地的声音里了,就像河床下的暗流,看着不见了,碰上下雨天又会渗出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