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宁站街快餐约学生,南宁学生快餐街头约见
这几天路过中山路后巷,总能看到些穿着校服的年轻人叁叁两两聚在奶茶店门口。他们不像在等同学,倒像在等人。有个染了栗色头发的男生不停看手机,脚边还放着个篮球,让我想起以前放学总爱去打的球场。
说真的,第一次听到“南宁学生快餐街头约见”这个说法时,我愣是没反应过来是啥意思。后来在米粉店听隔壁桌聊天才明白,原来现在有些学生通过社交平台联系,约在校外碰面吃饭,吃完就散,跟快餐似的。这让我想起我们那会儿,同学约饭都得提前两天说好,现在倒好,手机划两下就成。
街角遇见的老同学
就在上周叁,我居然在民生广场撞见了初中同学阿斌。他正跟两个穿着附近高中校服的学生说话,看到我赶紧走过来寒暄。我问他现在忙啥呢,他含糊地说在做“校园资源整合”。等我买完水回来,听见他对那两个学生说:“明天放学老地方见,新开了家螺蛳粉店。”
这种“南宁站街快餐约学生”的现象挺有意思的。你说他们是图方便吧,确实省事;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。我们那时候,同学之间约饭可都是要提前好几天约的,还得琢磨去哪家店,吃完还要在江边散步聊天。现在倒好,像完成任务似的,吃完就各回各家。
我邻居家小孩跟我说,他们现在都这么玩。在群里发个定位,谁有空谁就去,经常能碰到不认识的同学。他说这样自在,不用费心维护关系。可是吧,人与人之间的感情,不就是在“费心”中慢慢积累起来的吗?
昨天下午四点左右,我在叁中对面等人,看到好些学生站在路边。有的在玩手机,有的东张西望,应该是在等同行的伙伴。这种“南宁学生快餐街头约见”的方式,倒是挺符合现在年轻人的节奏——快速、直接、不拖沓。但转头想想,我们年轻时那些因为等人而发生的意外相遇、临时起意的冒险,现在怕是很少有了。
其实站在学生角度看,这么约饭确实省事。放学饿了找个伴,吃完各自写作业,不用想着下次什么时候见,也不欠人情。可我还是觉得,吃饭这件事,不光是为了填饱肚子,更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机会。要是都变得这么效率至上,那跟我们点外卖一个人吃又有什么区别?
今天经过七星路时,看见两个女生站在报刊亭旁边,其中一个不停看表。五分钟后来个男生,她们递过去一个鲍盘,说了两句话就分开了。整个过程不到叁分钟,真是比快餐还快。这让我想起以前借笔记,非得在教室里聊上半天,顺便还要讨论下周末去哪玩。
可能我这么说有点老古董了,但确实挺怀念以前那种慢悠悠的同学交往。现在连见面都搞得跟完成任务似的,是不是太着急了点?不过话说回来,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相处方式,我们觉得别扭,他们可能觉得正合适。
写到这儿,我忽然想起明天约了朋友吃饭。看来得早点出门,说不定能在街上多遇见几个熟人。毕竟,偶然的相遇可比刻意的约定有意思多了,你说是不是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