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温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
那天在菜市场听见张阿姨扯着嗓子跟人聊天:"我家那个小祖宗,跟同学打了叁个小时电话,这个月话费直接扣了五百块!现在这些孩子啊..."她边说边把芹菜摔得啪啪响,仿佛那捆芹菜就是她家不省心的娃。
这话让我愣在原地。温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?现在初中生都这么聊了吗?我读书那会儿,晚上偷偷打电话超过十分钟就心虚得跟做贼似的,生怕爸妈发现。
电话两头的世界
后来我有意无意地开始观察。表妹今年初二,每逢周末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。有次我路过她门口,听见里头叽叽喳喳说得正欢:"数学老师今天那条裙子配那双鞋真是绝了...对了对了,你看了昨晚的选秀节目吗?"
悄悄问舅妈,她无奈地摇头:"现在话费都是我直接给她充,具体打多久我也没数。反正现在孩子都这样,你说多了她还嫌你烦。"
想想也是,我们那时候放学还能凑在一起跳皮筋,现在孩子放学各回各家,想聊天可不就得靠电话。只是这叁个小时...到底都在聊些什么呢?
邻居家孩子小林给我透露了点内幕:"其实也不是一直说个不停啦。有时候就是挂着电话,各做各的作业,偶尔说两句话,知道对方在就很安心。"
原来如此。这代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那种"有人在身边"的感觉,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聊天内容更重要。温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背后,藏着的是这代人的孤独。
五百元意味着什么
在温岭这样的城市,五百块能做什么?能买一百份早餐糍饭,能上一个月的兴趣班,能带全家下馆子吃顿不错的。而现在,它变成了叁个小时的通话时间。
我家楼下便利店老板老王的看法挺有意思:"现在家长给孩子零花钱大方得很,一天二叁十块都算少的。孩子拿这些钱充话费、买游戏皮肤,眼睛都不眨一下。"
确实,很多家庭现在不缺这五百块钱,但缺的是对孩子怎么花这些钱的关注。有时候我在想,要是把这五百块钱拿出来,带孩子去海边玩一天,或者一起做顿饭,会不会比叁个小时电话更有温度?
不过这话可不敢当着孩子们的面说,准会被翻白眼:"你们大人懂什么?"
其实我们也是从那个年纪过来的,只是那时候没有这么方便的通话条件。要是当年我家电话能随便打,保不齐我也会抱着电话不放。
现在想想,温岭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这事儿,还真不能全怪孩子。很多家长忙着工作,回家也捧着手机,孩子自然有样学样。而且现在大家都住楼房,门一关,谁也不知道邻居家孩子在干嘛。
前几天在公交车上,听见两个初中女生聊天:"我妈说我话费太多,我就跟她说,那你陪我聊天啊,她又不愿意。"
这话听着让人怪心酸的。孩子需要陪伴,家长觉得给了物质就够了,这中间的落差,大概就是那五百块话费的由来吧。
温岭学生叁小时通话五百元的现象,说到底是个信号。它在提醒我们,孩子们的精神世界需要更多真实的关注和陪伴,而不是简单用物质来填补。
或许我们该想想,除了抱怨话费太贵,是不是也该多创造些机会,让孩子们能面对面地聊天、玩耍,而不是只能通过电话线传递心情。
毕竟,再长的电话,也比不上一个真实的拥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