汨罗品茶工作室,汨罗茗茶雅舍时光
穿过汨罗江畔那条青石板路,转角处有扇不起眼的木门。推门时铃铛轻响,满室茶香扑面而来,这就是汨罗品茶工作室。店主老陈正蹲在炭炉前扇火,抬头露出被水汽熏得发亮的额头:"来得正好,水刚叁沸。"
茶烟起处是故乡
老陈的茶桌是用旧船木改的,纹理里还藏着江水的气息。他沏茶时总爱念叨:"我们汨罗品茶工作室啊,不搞那些花架子。"确实,这里没有穿着麻布衫的茶艺师,只有他随手抓把茶叶扔进陶壶的随意。但奇怪的是,同样的茶叶,在他手里泡出来总是格外甘醇。有次我忍不住问秘诀,他指着窗外朦胧的江面笑:"你看那汨罗江的水汽,养茶呢。"
常来的客人知道,傍晚五点半阳光斜照进窗棂时,老陈会取出那只冰裂纹盖碗。这是汨罗茗茶雅舍时光最动人的时刻,橙光透过茶汤在木桌上投下晃动的水影,像把整个黄昏都酿进了茶里。住在对岸的李老师每天这个点必到,他说在这儿的四十分钟,比回家面对吵闹的孙子还要治愈。
记得去年谷雨,老陈收来一批手工绿茶。他兴奋地连烧叁壶水,招呼路过的人都来尝鲜。卖菜的阿婆放下扁担坐下,程序员小张拎着电脑包站门口,大家就着粗陶碗喝新茶。氤氲水汽里,老陈突然说:"茶叶在杀青前吸足了江雾,现在泡开来,是不是能尝到春天的江风?"那一刻,所有人都安静地咂摸着嘴。
茶盏里的江湖
工作室最里间有面茶墙,密密麻麻摆着各种茶叶罐。有个紫砂罐特别旧,上面刻着"1985年汨罗江畔野茶"。老陈说这是父亲留下的,"那年来洪水,老爷子啥都没抢救,就抱着这个罐子往山上跑"。现在罐里还剩小半茶叶,偶尔取出两片放在掌心,能闻到时光的味道。
常客们渐渐把这个汨罗品茶工作室当成了驿站。种茉莉的花农会捎来带着露水的花苞,老陈就现场窨制茉莉花茶。写生的美院学生把画架支在墙角,说在这里画出的江景总多几分灵气。最有趣的是流浪歌手小野,有次他弹着吉他突然说:"老陈,你这儿的茶喝多了,我写的歌都带着水韵。"
深秋的夜晚最适合围炉夜话。老陈会把炭火烧得旺旺的,在铁壶里煮陈年黑茶。茶汤在搪瓷缸里冒着热气,有人说起屈原投江的传说,老陈却摇头:"咱不想那些沉重的,就说现在——你们看,今晚的茶汤像不像月光的颜色?"
其实汨罗茗茶雅舍时光最珍贵的,是那些不经意的瞬间。比如雨天屋檐滴水砸在青苔上的节奏,恰好与注水声合拍;比如某个清晨推门,看见老陈对着初绽的栀子花练习冲泡,说"要让茶香与花香在第七秒相遇"。
临走时老陈往我兜里塞了包茶叶:"昨天刚焙好的,带回去让你家阳台的茉莉也尝尝。"走在回家的巷子里,忽然明白这汨罗品茶工作室不像茶馆,倒像棵老茶树——它的根须在岁月里悄悄生长,早已把整座小镇泡成了一盏温润的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