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,南京中学生高价电话服务
最近刷手机时看到个挺让人吃惊的事儿:南京有个初中生提供“50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,帖子下面居然还真有人咨询。这让我忍不住放下奶茶,心里直犯嘀咕:现在中学生的时间这么值钱了吗?
我有个表弟正好在南京读初二,趁着周末聚餐就随口问了句。没想到他见怪不怪地说:“我们年级也有人在做啊,不过不是随便聊聊天。”他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,“人家是帮人做‘情感树洞’,据说特别会开导人。”
这通电话到底在聊什么
仔细想想,这个价格确实让人好奇。普通家教每小时也就百来块,这通电话凭什么这么贵?后来辗转联系到其中一个做这类服务的同学,他倒是很直白:“其实就是陪聊,但和普通聊天不一样。”他顿了顿,“比如有人考前特别焦虑,或者和爸妈闹矛盾不知道跟谁说,我们就当个倾听者。”
听起来有点像心理辅导,但这价格还是让我咋舌。那孩子倒是理直气壮:“你去正规心理咨询室看看?每小时收费比这高多了。我们虽然没证书,但特别懂同龄人在想什么。”
这话让我愣了半天。确实,现在学生压力大,很多话不愿意和老师家长说,反而更信任同龄人。这种“南京中学生高价电话服务”能存在,恐怕就是因为抓住了这个需求。
不过转头想想又觉得哪里不太对。这些中学生自己都还是孩子,真能处理好别人抛来的情绪问题吗?万一遇到严重的心理问题,他们能意识到该建议对方寻求专业帮助吗?
我和当心理老师的闺蜜聊起这个现象,她皱了皱眉:“这种服务说白了是在打擦边球。倾听是好事,但没有专业训练很容易适得其反。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跳下水救人,最后可能两个人都危险。”
这话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的新闻,有个高叁学生因为压力大在网上找倾诉服务,结果对方给的建议反而让他更钻牛角尖。好在后来被班主任及时发现,才没出什么大事。
话说回来,为什么这些孩子会想到用这种方式赚钱?表弟的同学小杰倒是实话实说:“刚开始就是想赚点零花钱,后来发现很多人真的需要找人说话。有时候聊完,对方说心情好多了,自己也挺有成就感的。”
这种成就感和收入,可能正是“南京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”服务持续存在的原因。但作为旁观者,我总觉得心里不太踏实。
家长们的看法更是两极分化。有的觉得这是孩子有商业头脑的表现,应该鼓励;另一些家长则坚决反对,认为这既耽误学习又承担了不该承担的风险。
其实换个角度想,如果把这些孩子的热情引导到正规的心理志愿者培训上,会不会更好?既满足了他们帮助他人的愿望,又能确保方式更安全有效。
这件事说到底,反映的是我们现在对青少年心理关怀的缺失。如果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室能更亲切些,如果孩子们遇到烦恼时能有更多靠谱的倾诉渠道,这种高价电话服务大概也不会这么有市场。
写到这儿,我突然想起自己初中时也有过特别迷茫的时候。那时候最好的朋友陪我坐在操场边上聊了一下午,虽然说的都是些孩子气的话,但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温暖。也许,每个人在成长中都需要一个愿意认真听自己说话的人吧。
只是现在,这种倾听变成了一门生意,还标出了“南京中学生高价电话服务”这样的价码,总让人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。或许我们都该想想,怎样才能让陪伴和倾听回归它最初的样子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