敦煌品茶教室工作坊,敦煌茶艺体验课堂
推开那扇古朴的木门,一股混合着陈年茶香与敦煌特有泥土气息的味道便扑面而来。这里和普通茶馆不太一样——墙上挂着复原的敦煌壁画《弈棋仕女图》,画中人物仿佛正隔着千年时光与我们共饮;展示柜里陈列着从莫高窟纹样中提取设计的叁才盖碗,每一个都承载着洞窟里的美学密码。
几位早到的学员正围坐在长条茶桌旁,好奇地打量桌面上摆放的茶具。穿亚麻长裙的李老师缓步走来,没有急着讲解茶道礼仪,而是先给大家倒了杯温热的八宝茶:“咱们今天不说什么高深的茶道,就当是来朋友家串门,放松地喝杯茶。”她指了指墙上壁画的一角,“看那位奉茶的侍女,是不是感觉特别亲切?千百年前,她们也是这样待客的。”
当飞天遇见茶香
李老师取出一只仿唐代鎏金飞鸿纹银匣,里面装着特别配制的“敦煌遗韵”茶饼。她一边熟练地温具、置茶,一边聊起敦煌文献里对于饮茶的记载。“你们知道吗?在敦煌写本《茶酒论》里,茶和酒还打过嘴仗呢!”她笑着说,“茶自称‘百草之首’,酒不服气地说‘君王饮之宴百官’。古人多有意思,连茶和酒都要争个高低。”
冲泡时,她特意展示了从敦煌壁画中复原的“反弹琵琶”握壶手势。这个动作看似优雅,实则需要手腕的巧劲。一位尝试的学员不小心把水洒了出来,大家都笑了。“没关系,我第一次学的时候还不如你呢。”李老师安慰道,“重要的是体验这个过程,感受每个动作里的美感。”
茶汤橙红透亮,入口绵柔,带着淡淡的枣香。李老师说,这是她根据敦煌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特别拼配的——选用陈年普洱做底,加入当地的红枣、枸杞,既顺应西北干燥的气候,又暗合了敦煌作为东西方枢纽的历史角色。“喝茶的时候,不妨想象自己是在丝路驿站歇脚的商旅,这杯茶能洗去多少风尘啊。”
在随后的敦煌品茶教室工作坊实操环节,每个人都亲手尝试了从温杯到冲泡的全过程。来自上海的王女士小心翼翼地将茶汤倒入闻香杯,深吸一口气:“平时工作节奏太快,已经很久没有这样专注地做一件事了。看着茶叶在水中慢慢舒展,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。”
李老师在学员间走动,不时轻声指点:“手腕再放松些...对,就像壁画上飞天拈花那样轻柔...”她强调,敦煌茶艺体验课堂的精髓不在于技巧多完美,而在于通过茶建立与敦煌文化的连接。“你们看壁画上那些人物,无论宴饮、耕作还是诵经,都透着从容安详。我们学茶艺,也是学这种生活态度。”
茶过叁巡,大家的话匣子都打开了。一位退休教师分享了她年轻时在敦煌支教的经历;来自广州的年轻设计师说,这次体验给了他新的创作灵感。茶水续了一泡又一泡,茶味渐淡,但交流越发深入。窗外,敦煌的夕阳为鸣沙山镀上一层金色,室内茶香氤氲,时空在这一刻奇妙地重迭——我们不仅是来学习茶艺的学员,更像是穿越千年与这座城市对话的旅人。
天色渐暗,工作坊接近尾声。李老师给每位学员赠送了一小包特配的茶叶:“希望你们回到日常忙碌中时,偶尔泡一杯敦煌的茶,能想起今天的这份宁静。”学员们依依不舍地收拾茶具,有人相约明天一起去莫高窟,说要找找壁画里的饮茶场景。门外,敦煌的夜空繁星点点,仿佛千年前照亮丝路商队的那片天幕,如今也温柔地注视着我们这群与茶结缘的现代旅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