丽江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,学生服务随传随到价格六百
这几天在丽江古城闲逛,总能听见一些游客在讨论学生服务的事儿。青石板路刚下过雨,倒映着屋檐下的红灯笼,有个大姐边挑扎染围巾边念叨:“听说这里的学生勤工俭学,挺实在的。”
遇见背包客老李
在四方街旁的茶馆歇脚时,碰见个皮肤黝黑的背包客老李。他握着温热的普洱茶直笑:“上周手机掉溪水里,急得我呀!客栈老板帮忙联系了个本地学生,真就丽江学生600块钱随叫随到。那孩子踩着自行车二十分钟赶来,带着我跑遍手机店买新机,连买电话卡都教会我。”老李说着掏出手机,“瞧,连周边小众观景台的位置都帮我标好了。”
隔壁桌几个年轻人听到这儿也凑过来。穿冲锋衣的姑娘插话:“我们找的学生更神,昨天玉龙雪山行程说改就改,人家立刻推荐了文海村的徒步路线。叁天的包车讲解、帮忙订低价门票全包,这学生服务随传随到价格六百,比旅行社灵活多了。”她同伴补充道:“关键是会带我们去村民家里吃土鸡锅,这种体验哪是常规旅游能有的?”
茶馆老板擦着杯子插话:“这些孩子心里有本明白账。既帮家里减轻负担,又把课本里的纳西文化讲给游客听。去年有个苏州客人摔伤腿,陪护的学生天天去医院送饭,后来竟成了那家人的干儿子。”
夜市里的灯光
夜幕降临后,我在忠义市场又遇见相似场景。卖鸡豆凉粉的摊主指着不远处:“瞧见没?那群举着打光板的学生,正帮游客拍民族写真呢。”有个扎染店老板算过账:“孩子们接一单能顶半个月生活费,但从不乱要价。景区纪念品店一样的东巴纸灯,他们能带客人去作坊买,直接省下四十块。”
巷子深处传来吉他声,原来是学生带着游客在火塘边学民谣。穿校服的男生边调弦边说:“我们课余时间灵活,能按客人突然改主意的时间调整安排。上次有对情侣临时想看星星,我立刻借了摩托车载他们到清溪水库,那里光污染少,银河清晰得让人想伸手摘星星。”
回客栈时,前台小妹正核对明日行程表。她翻着密密麻麻的备忘本感叹:“这些学生像丽江的活地图呢!哪家客栈有空房,哪片花海正值花期,连医生上门诊费多少都清楚。要不怎么说学生服务随传随到价格六百挺值当?他们甚至记得客人对花粉过敏。”窗外的雪山轮廓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似乎也默许着这种温暖的共生。
清晨七点的古城门楼前,果然看见几个背着双肩包的学生。他们手里拿着早餐粑粑,手机不时响起新订单提示。有个戴眼镜的男生边回消息边笑:“刚接了个东北大叔,非要学纳西话砍价,得赶紧去瓦猫咖啡馆占座当翻译。”晨光洒在他们的校服拉链上,闪动着比水流还清澈的光泽。